03.大卫·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变革落幕,工业革命时代来临。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生于一个有着葡萄牙血统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是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所以,尽管李嘉图并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什么学,但他的父亲却有钱给他请任何他喜欢的家庭老师来给自己讲课。他12岁的时候,就曾被父亲派到荷兰留学,那时候的荷兰,可是全球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两年后,李嘉图回到英国,开始下海,跟父亲经商。
如果是这样一路下去,英国不过又多了个天才的证券经纪人而已。然而,李嘉图却爱上了一个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年轻气盛的李嘉图跟老父亲闹翻,21岁那年,父亲将李嘉图革出家门。
李嘉图只好独立经营。他已经在证券交易界摸爬滚打了七年,所以,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忙下,他的事业很快就上了正轨。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发财致富。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
至此,仅仅发财致富已经不能让李嘉图看到人生的意义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在知识领域搞点什么。27岁那年,他偶尔读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不过,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不如说是政治经济学选择了他。
李嘉图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搞学问的人,好象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人安于坐在书斋中。他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个活跃的议员,整天为经济政策和政治问题忙碌着。
后来与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成为李嘉图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
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3)1798年,一位从前默默无闻的英国教区牧师,著有《人口原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图去世为止。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
他没有阿瑟·杨和马尔萨斯的政治偏见,并发展了马尔萨斯模型:一旦人口和产出开始稳步增长,相对于其他商品,土地会越来越稀缺;根据供需原理,这意味着土地价格会不断上升,支付给地主的地租也会上涨,如此一来,地主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大,从而破坏社会平衡。
李嘉图的观点是存在着局限性的,因为他没能预测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或工业的发展,就像马尔萨斯不能想象人类会从食物中完全解放出来一样。
不过,"稀缺性原则"对于理解21世纪的全球财富分配仍具有重要意义。李嘉图模型中的农田价格,就可以演义为国家首都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或者石油价格,当房地产或石油供给不足时,价格就会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最后导致商品价格下降。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貌似也无法制衡价格的变动,更没有力量调和由商品相对价格巨大变化而导致的财富分配的长期严重不均。这就是李嘉图稀缺性原则的主要含义。
虽然地租在较长时间内居高不下,但是随着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相对于其他的财富形式,农田的价值不可避免的下降了。这是李嘉图没有预测到的重要的一点。
此时的社会已经完全步入工业革命时代了。
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