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而》札记

《论语·学而》札记

作者: 后学之进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21:50 被阅读0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首章便指出一个学字给人看,可见诚意修身、行政治民莫非是学。

        学是学个甚么?朱子曰:「效先觉之所为」,二曲先生曰:「始也效先觉之所为而求觉,终也觉吾心之固有而为所当为」,不「效先觉之所为」不知从何下手,不「觉吾心之固有」则难言固有之也,不「为所当为」所觉是个什么。

        时,无时无刻不是学,「坐如尸,坐时习也」,则亦有因时之意。

        浃洽于中,知所学者在我;所学者在我,故能浃洽于中。

        愠,含怒意。稍有不适,便是学时。

        二曲先生曰:「愠便是名根未断,人欲犹杂,为己为人之分,正在于此」。

        三句「不亦……乎」,语气舒缓。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是顺德,顺而至于懦,亦非「善事」。

        犯上,便失和气;作乱,置父母何地。

        本,犹根也。此章在时习章下,亦务本之意。

        性情不可作两件,理会性情便是工夫,孝弟正理会性情处。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乃是务末遗本,不免为人。

        鲜,少也。朱子曰:「圣人辞不迫切」,朱子恐人假是言而失己,故其言如此。

        「见君子而后厌然」便是鲜,是他尚知是非、识羞恶处,若乡愿则无也。

        中华书局用感叹号,可谓语气迫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是遇事证心,非一日之中有事无事于此三者念念不忘。

        自谓忠信,难免自欺。

        今做自家事尚不能尽己,安望其能尽己。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是用心专,信是事有常、不反复。

        敬、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皆在己身上说。

        「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知哲人之言近,常人故难识也。于邵子邀程子观花事可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余力,犹言暇日」,孝弟无可息之时,只学者自有闲居无事时。

        「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是「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谨」,或是战战兢兢之意。

        「泛爱众」,心田便不孤僻,不与人隔。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曰未学」是未见他许多才能知识;「必谓之学」,是学当以明人伦为重。

        能是四者而不知天命者有之,何至废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自重则人喜亦喜、人怒亦怒,何威仪之有?

        「学则不固」,不自重则无所守,何固之有?

        若以忠信为主,且得益友相与切磋,又勇于改过自信如此,何不自重之有?

        「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其善」,非有勇不可。非识理明、善涵养,勇亦难言。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亦养心之法。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亦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必闻其政」,岂夫子深居简出而得闻邪?夫子为其所当为,闻其所当闻耳。后文「异乎人之求之也」可见,亦异乎人之为与也。

        温良恭俭让,是子贡拈出五者以教子禽。亦或夫子出处语默时,子贡所见气象如此?

        谢子曰:「尚能使人兴起」。有愧斯言。

      「其诸」,盖引导之辞也,辞气缓和如此。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无改」,既敬且爱如此。

        若必论何时当改、何时可不改,恐难免乎「正心待之,则先事而迎」也。孝子只平日为学,遇事便有是非之心。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礼本于人心,亦自和顺乎人心。

        「有所不行」以下,是就「和为贵」上补充说。

        「礼胜则离」,离则失物我一体之意;「乐胜则流」,流则泛滥无归。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延平先生曰:「伊川先生曰『信本不及义,恭本不及礼,然信近于义,恭近于礼也。信近于义,以其言可复也。恭近于礼,以其远耻辱也。因恭信而不失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也』犹言义礼不可得而见也,得见恭信可矣」。

「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则所求所志者何事?

        若无志,则虽「敏事」、「慎言」、「就正有道」,亦非「好学」。

        「敏事」是勇,「慎言」是谨。勇须知「有父兄在」,谨须知「闻斯行之」。

        须有物,方能就正。

        有物是有所见,自得是有诸己。有所见、有诸己,须下工夫始得。

        「自得」与「师传」不是两事,无师传则不免有差,无自得则难免义袭。「效先觉之所为」似师传而习,「明善而复其初」似自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富是境,遇境炼心。

        「无谄」、「无骄」,尚有个贫贵在心。

        不可因夫子说个乐与好礼,便轻鄙无谄、无骄。非有见识,又有勇,亦难。

        能乐能好礼,便无贫贵可见。

        无谄无骄尚行不得,却要说颜子之乐,亦可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为己,人知不知,不害己之固有。

      若说人知不知与学不相干,亦不是。至诚动人,若人不动,须反求诸己。

        不知人,是学问尚不到家,不免有妨于家国天下。 

相关文章

  • 《论语·学而》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首章便指出一个学字给人看...

  • 学论语学而篇1-16(6/100天)

    学论语1.1-1.3学而篇(1/100天) 学论语1.4-1.6学而篇(2/100天) 学论语1.7-1.9学而篇...

  • 寓乐于学的境界

    一一学《论语.学而》有感 《论语》是孔子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述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而《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

  • 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到的知识经常去温习它,由此而...

  •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现今,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学习《论...

  • 《论语·学而》

    【坚定】有压力,但不会被压垮;迷茫,但永不绝望。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敬重德行,轻...

  • 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孔子开篇就说了人应该学习,而在论语一书中多处反复强...

  • 《论语·学而》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学而》为其第一篇,共16则,专门论述了学习的本质...

  •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hy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