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化名)是一个应届女生,今年研究生毕业,现在找工作的有点“懵”,她说同学很多都已经签了三方了,老师时时公布更新就业数据,并且发布到群里,让她感觉很心慌,加上去年公务员考试落榜,更是没有底气。
小米列出了三个理想职业:大学辅导员,公务员,外贸销售,但实际她自己也不清楚,这三种职业到底怎么样?能否符合自己对职业的期待?所以带着问题,我们开始了咨询。
关于喜欢
对于性格、兴趣的分析是职业规划咨询的基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总是不停的从外部寻找原因,实际上答案就在自己身上,首先要了解自己性格中到底擅长做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做事方式?自己的职业兴趣集中在哪些领域?在喜欢的事情上是否积攒了足够的能力?
我和小米对于她的性格特质不断的澄清,我让她说出自己的最重要的三种特质,每当她说出一种特质,我总会让她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还会让她聊聊朋友们对于她的评价,来印证她对于自己的判断和朋友们的判断是否一致。
小米的MBTI是ISFJ守护者的类型,在她身上,耐心细致,追求完美,特别注重“细枝末节”体现的非常明显,而且她很喜欢“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喜欢感情投入,享受因为自己让别人变好的过程。”
在职业兴趣上,小米最为感兴趣的职业类型是:常规型、社会型、事业型,她喜欢在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下工作,比如有规范的流程的,有固定的标准的,类似这样的环境下,她会把工作完成的很“完美”。对于工作的对象,小米喜欢是和人打交道的,她很喜欢和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对他人有帮助,当然也希望自己在职业中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她说希望通过自己和男朋友的努力,在深圳一定要自己买套房。(很有志气的女生有没有?)
从性格、兴趣以及价值观上看小米比较喜欢和擅长的职业画像可能是这样的:
小米的职业画像:
1,需要细心观察和对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
2,可以默默付出以表达感情投入的;
3,职场环境比较公平公正的,付出可以得到即时回报的;
4,有规范的流程或者标准的;
5,和人打交道,为人提供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或服务的;
6,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钱”景和“前”景的;
关于能力
当然单凭性格、兴趣的喜好也是无法做出职业方向的判定的,因为喜欢的事情未必有能力去做,而且职业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你喜欢的事情如果可以为对方创造价值,自然可以成为职业,但是如果只是自己高兴做,但是不能为别人带来价值,自然也无法成为职业。
所以,对于职业方向,单纯的思考我喜欢做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深入的想一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说到“能”,不少毕业生不太明白,自己明明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和文化,怎么到了工作中似乎什么都不会了呢?答案是知识与技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每次和咨询者,或者在课程中提到这两个词,总有同学不解,到底有啥不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英语,不少人英语考试做题的分数都比较高,但是到了工作场合,一旦涉及和客户直接对话,都吭哧吭哧半天连不成一句的居多,做题和实际场景应用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再举个例子:关于心理咨询不少人去考证,凭着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听课学习,考试通过了,拿到证了,就可以执业做心理咨询师吗?当然不能,这中间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督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技能产生的过程。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知识直白的讲就是你所听到的,看到的,考试能会的理论,而技能是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大学生缺的一定不是知识,而是技能,也就是企业经常将你挡在门外的借口:“你没有经验。”
所以我和小米梳理了她的以往经历,整理出她目前的技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小米的技能亮点:
1,基础性事务的处理——来自实习业务助理工作2个月
2,大量数据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来自论文数据搜集过程
3,善于细致观察,争取机会的能力——来自实习过程
4,善于利用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来自重大事件经历
5,良好的英语能力,并且自己非常喜欢。
6,比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来自生活事件经历
关于机会
经过前面的分析,已经比较清楚的知道小米的喜好和能力特点,但是对于具体工作的适合程度会怎样呢?尤其是对于理想职业,我安排小米去做职业调查,由于她之前校内校外的实践、实习经历都比较少,所以对于职业的认知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要打破这种想象,接地气,必须要做实际的职业调查。
不少同学都“认为”自己会喜欢某种职业,只是基于传闻或者一些片面印象,比如公务员工作很清闲啊,比如程序员赚很多啊,但是一旦自己真正进入到职业环境后,才发现和自己“以为”的完全不同。
小米也是这样,对自己的理想职业做过具体的调查后,她发现和自己想的居然不同,之前她只看到或者以为工作轻松,有好处的一面,但实际调查后,尤其是听到正在从业的师兄或者同学吐槽的时候,她突然觉得原来自己以为的理想职业也不怎么样。
不过在进行职业调查的过程中,她又发现了新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来问我的意见,于是继续建议她去做职业调查。
对于应届生来说,做职业选择之前一定要做职业调查,不要“我以为”的想法,提前了解工作的全貌和真实的样子,有助于你更客观的进行对职业的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特质,自己目前的能力是否能够应对,职业发展是怎样的?了解的越多,择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几率越大。
大学生刚毕业的1-3年内属于职业的探索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来观察自己到底擅长做哪些事情?到底有哪一类的工作兴趣更大?这个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
对于小米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会给她很多建议,相当于在地图上给她帮她规划路线,但是实际上她还需要更多的亲身体验才行,没有实际的体验,被剥夺探索自己的过程,她就永远不会真正的了解自己,这是一个验证的过程。
最后,对于其他的应届生我也提几个建议:
1,职业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尽量大胆的去尝试吧!
2,各种折腾过后,最重要的是总结,通过探索你到底了解到什么?
3,完全理想中的职业不存在,随着能力的增加,机会和平台自然会不断变多,变大,所以不要着急,脚踏实地的出发。
又是毕业季,祝愿所有的应届生都能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