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总统府已是中午时分,吃完饭就奔向下一站——中山陵
中山陵以为出地铁站就没多远了,结果走了将近一个钟头。本想把钟山片区的几个景点串一遍,看着时间有些紧,就果断放弃明孝陵和美龄宫了。
后面也验证这样的选择是对的,下山后天就快黑了。虽有一丝遗憾,不过把精华部分认真看了,总比走马观花过一遍强,其他景点以后有机会再来看吧。旅游嘛,也要学会取舍,有舍才有得!
在去中山陵的沿途,有很多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整齐地排在进山马路两侧,树枝统一是Y型,一枝伸向马路一侧,一枝为人行道游客遮阴挡雨,挺震撼的。它们是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栽种的,如今都长成参天大树,前来拜谒的游客无不为之惊叹,纷纷拍照留念。虽然徒步进山有些费时费力,但能慢慢欣赏这么美的风景,值啦!
中山陵现在已经免费了,只需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提前实名预约时间段就可以进园。由于不知道上山要这么久,预约时间段过期了,进园前还担心进不去,还好没想得那么糟糕,工作人员人工放了我们进去。
中山陵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由南到北逐渐升高。典型的明清帝陵风格,由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组成,所有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俯瞰像一口自由钟,寓意自由,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精华。
进园就能看到博爱坊,由白色花岗岩建成,蓝色的琉璃瓦,中间两根石柱略高于两边石柱,庄严肃穆。牌坊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横匾上则写有金色的“博爱”二字,笔力遒劲,为孙中山的手迹。
与博爱坊一样,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均是蓝色琉璃瓦屋顶、白色花岗岩墙体。蓝色琉璃瓦屋顶象征苍天,与青天白日旗似乎有一定关联。
博爱坊进去,进入墓道,墓道两侧栽有大量雪松、柏树等绿化植物,空气清新湿润,天然的氧吧。沿着墓道向上走,下一个就是陵门了。
陵门是宏伟的三拱门,在夕阳的照耀下,孙中山书写的“天下为公”四个金色大字熠熠闪光。“天下为公”是孙中山一生倡导三民主义的最好诠释,为了救国救民,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奔波了大半生。细看陵门,虽历经八十载风雨,但看不出明显的岁月痕迹,花岗岩的确比传统的砖石材料更抗侵蚀和风化。
过了陵门,沿着墓道继续前行,上台阶后就到了碑亭。碑亭内树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与明清帝王碑亭龟驼碑不同,碑帽为云纹,碑座为海浪,象征孙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
碑亭上去就是祭堂了,这一段走的台阶比较多,台阶数具体多少不知道,但应该有象征含义。祭堂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祭堂匾额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三个拱门上方从右至左刻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民族”、“民生”、“民权”篆体大字。
堂内有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所塑孙中山汉白玉像一尊,东西两壁刻有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全文。仰望堂顶,可看见上面绘有一面青天白日旗。墓室不对外开放,据说里面有捷克雕塑家高祺所塑的孙中山的卧像,孙中山的遗体就深埋在其下的紫铜棺内。
祭堂属于比较庄严肃穆的场所,不允许拍照,也不能大声喧哗,前来拜谒的游客都很自觉,按秩序排队进堂拜谒孙先生。
拜谒完后,站在堂前广场,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背有山,前有川,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怪不得明太祖朱元璋也选在这建陵墓(明孝陵就在中山陵西边)。用手机里的指南针一测方位,标准的正北朝南。西边的落日余晖洒在台阶上,暖暖的,歇下来竟然不想走了,此时似乎明白为啥房子要坐北朝南了,除了风水因素,其实跟采光、避风有很大关系。
歇息一会,看太阳快下山了,动身离开。在下山途中,看到一口鼎有一个明显的弹坑。据说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流弹击中所致。枪林弹雨的年代,连陵墓都不得安宁啊!
出园后,正巧欣赏到了美丽的落日,在树林的映衬下,美极了!咔擦咔擦,将这美丽时刻定格。
中山陵之行,欣赏了近代建筑艺术,感受了庄严肃穆,还徒步锻炼了下身体,呼吸了山里的新鲜空气,感觉此行收获满满,一点也不觉得累。没去成的明孝陵、美龄宫,下次来南京再相见吧!
紫金山有幸!金陵有幸!中华有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