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是相对物质营养来说的,是指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在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心理学流派中,创始人维吉妮亚·萨提亚女士认为:孩子的问题,来自于父母;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带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出生开始,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除了生理上的营养之外,还需要生命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的滋养。缺少了生理营养的孩子会生病、会营养不良;缺少了心理营养的孩子,将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补充、完善所缺少的那一部分心理营养,直到补足了为止。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的“异常行为”时,请不要轻易去指责我们的孩子,那是他(她)在用自己的方式补充、完善自己的心理营养而已,只是用的方式不一定恰当而已。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心理营养:第一个营养叫做爱-无条件的接纳;第二个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刚出生的孩子本身是无条件的,你不知道以后他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他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他乖不乖。即使他什么也不能做、对他的许多都是无从知晓,你也要无条件的接纳他。孩子会意识到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身体很不好,可是只要我很饿,我生病了,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4个月到3岁期间,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4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会进入另一阶段,孩子想要分离。这是从4个月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一是他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这份爱会陪伴他长大;二是妈妈的情绪是否稳定。如果父母关系和谐,孩子会觉得父母关系是安全的、稳定的、不会分开的,孩子的世界只有爸爸妈妈。关于妈妈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并不是没有情绪,妈妈可以生气,但要注意个方式方法。妈妈给孩子的形象要是温和而坚持的,给孩子知道妈妈的情绪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孩子害怕的是不可预测,孩子不知道地雷在哪里,孩子不知道地雷如何炸的。4-5岁,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即信心的建立。4岁以后父亲的作用非常大,远胜过母亲。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孩子就会充满自信,他内心就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孩子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一直保持一种自我的信心,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6-11岁,这时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就会转变为认知、模范、尊重。这个时期,需要有一个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困扰:当我碰到问题时,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该怎么办?我与别人意见不同时,我该怎么办?你此时应该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同时,要尊重孩子。多商量少命令,孩子的感受和大人是一样的;多引导少训斥,看孩子的正面动机,责备孩子的时候不能看眼睛,责备的时候看物品,是物品有问题;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窥视孩子隐私,做到不看孩子手机和日记。最后,是肯定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那我们具体来说说该给青春期孩子什么营养呢?很多家长就会说,还什么营养,没用,软硬不吃啊。我们前面花了很多时间也介绍过了。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孩子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其实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行为,不需要太过担心。孩子都需要经历事情和挫折才会成功。还有,情感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第一个营养:相信孩子,对青春期孩子叛逆行为不比太过当心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平时经常听到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提出这么个问题:老师啊,你说我们孩子怎么不吃饭,或者说吃得那么慢呢。 我通常给出建议,孩子爱吃不吃,饿了就会自己吃。家长朋友们,你们是否在孩子小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当心呢,现在你孩子吃饭还慢吗,也没饿坏吧;类似的事情还有,比如,总怕孩子穿不够着凉感冒了;当心孩子去学校被人欺负;焦虑孩子自己会迷路、有危险。现在呢,最纠结就是孩子叛逆不听话,怕他们成了坏孩子。
第二个心理营养,总要不断给孩子“机会”。
我们还是来讲讲孙悟空的故事,说他在花果山呆腻了,世界那么大他要去闯闯,先向玉帝要到弼马温官来当;后来嫌官小,就要当齐天大圣,挺自恋的,可太白金星和玉帝,到最后都答应他了。后来他又大闹天宫,如来把他压在五行山下,依然给他保留机会,让唐僧救他,带他去修炼、去西天取经。小说这样写,其实是想说,像孙悟空这样异常叛逆的年轻人,管教者还总是要去相信他、给他机会、给他引领,最后他也会走上正道的。我们普通人会喜欢孙悟空,与其说是喜欢他的功夫,不如说更喜欢他的叛逆和敢作敢为的行为。唐僧、太白金星、玉帝、如来、观音,其实都是父母的象征,虽然生气,但也是在忍耐和等待。所以说呀,父母总要给孩子“机会”这个心理心理营养非常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情感”: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不少父母忙于给孩子太多的活动,也隔离了亲子间的情感,天天在一起,情感未必有深度连接。孩子可能学到不少,成绩很好,但幸福感是很差的。而且容易出问题,当家长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情感付出的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成为“空心人”。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其实是不了解的,比如说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很多父母是不了解,所以,我们打一个比方,孩子在暗处,父母在明处。孩子对我们了解,远远要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要透彻的多,我觉得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比如说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所以呢,我们今天就给大家讲。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到底是什么。我们好对症下药也好,或者说我们好知道之后有的放矢能够跟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准确的沟通交流。
说起培养孩子这个话题,其实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来说,有没有想过说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庭来说,是孩子他从小到大成长的一个最基础的环境。那父母跟孩子之间,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觉得真的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我们作为为人父母的这个目标,要培养,比如说要使孩子从依附到独立,没错吧,就是要从依赖于我们到他慢慢能够独立自主的去发展。这叫给孩子一个独立自由的未来。
还有,第二个就是从成绩到素质,也可以说我们学校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原来可能我们会更多注重成绩,也说你成绩能考一百分能考九十九分。有一个好的成绩,好像对孩子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对吧,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这是现实层面的考虑,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孩子她不仅需要成绩。除了成绩之外呢,还需要有其他的各个方面的这种全面发展,比如说他的这个社会责任心,爱心。还有他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而且呢。我们有一个理论叫木桶理论。就是作为一个人来讲呢,就像是我们有多个这个木片儿长条儿,拼成了一个这个木桶一样的有任何一个部分,如果说他表现的很差,他都可能会拉低整个的一个后腿。所以说要求要全面发展,那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说要有长板理论啊,就是比如说他的成绩很好,天才。他可能也能够成功。所以呢,我们不光要比如说文化成绩啊,还有全面素质,另外呢,我们也需要有发挥特长。这叫全面发展。另外一个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培养可以从现在能够到未来的孩子。我记得我们当初上学的时候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呢,是计算机。到后来你看这么多年学计算机换代,也不知经历多少代啊,当初的那个热门专业,其实到现在呢,已经是非常普及了。很多人可以说是即使不学计算机专业,也依然可以成为这个电脑高手。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发展很快也就是你当初的这个热门儿,也许现在,很可能会面临着更为普及或者甚至会奥特面临被淘汰的这种危险。对吧,所以我们所培养的孩子一定不是说培养现在需要的人。而是面向于未来,就比如说我们这个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我们应该是按照那个标准来培养的。所以说呢,我们应该是从现在开始要着眼未来。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前几天我还看到一张图片一张照片,在大街上人来人往,都是机器人的非常忙碌,他们在上班,在那个路边蹲着一个人类。在这个人类的旁边放着一个这个破帽子,帽子里面放了一些零钱。那也就是未来的机器人将会代替人类去做很多的事情,很可能人类会变成这个失业者。会变的是落魄的样子,这可能会是未来的一个场景,就像现在一样说现在这个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发达,很多工作,比如流水线,工人,超市营业员银行柜台人员等等很多人员可能会面临。所以职业都将会消失,当然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其他的新的职业啊,所以说我想。面向未来就意味着我们怎么样能够去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觉得这是我们很多父母也是需要去。关心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是从小我到世界,胸怀天下。我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一个学校,当时我就看到他们学校这个小学门口儿有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要培养。拥有世界眼光的孩子,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因为你想现在这个社会交往,整个世界其实都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不仅是局限于比如说你的这个当下,局限于我们这个城市,局限于我们的国家。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应该是放眼全球放眼世界,你心里面拥有世界,其实你的这个眼界和胸怀,也就是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一定是要培养胸怀天下就心里装着世界的。这个孩子,那他的这个未来的舞台将会是更大。这是我想我们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比如说要独立自主,要全面素养,要面向未来,要心怀天下。但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培养孩子最终目的,我觉得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应该是要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培养一个,幸福的人。这个是我们很多问题的这种归结点或者是落脚点。我不知道各位为人父母者会有这种感觉哈,比如说我们当初的爱人怀孕的时候呢,我们当时其实也做了很多的设想,到最后呢,落脚或者说到最后的这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说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能够快乐能够幸福。我想就是很多父母最朴素的这种想法啊,就是要培养一个幸福的人。而这个幸福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就是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幸福。会不会是那种比如说这个积极乐观的,这个拥有幸福能力的人。我们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我感觉幸福就是幸福,但其实幸福也更多地是一种能力,就是我能够拥有这种幸福的能力。比如说我自己能够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去体会幸福。对吧,幸福的人的特点,我觉得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如果说你的人格不健全,或者说人格有严重缺陷,这种人其实是很难幸福的。对吧,所以说,首先有人格健全,另外也有良好的修养。这个人给我的感觉会很舒服,比如说彬彬有礼,有气质,有素质,有修养,给人的感觉会很好。还有就是在社会上有良好的生存发展能力。就比如说你最起码说你能够有一份工作,或者你能够有谋生的手段,你能够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有良好的这种人际关系能力。对吧,还有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实话我接触过,有一些人哈,他能给我们反映了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在他们身边。有些孩子就在家里边,依附性很强,到社会上之后也会觉得会依赖于别人。然后好像对自己的这种生活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你只要能够这个管我吃住,给我这个生活的基本开销就可以。但是你想你给我的感觉就这些孩子他其实就像是什么的,说得不客气一点就像是寄生虫,就是寄养在寄生在别人的身上。其实是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平白无故你要去另外养育一个人。那这种感觉什么样子。当然你可能会有成就感,你可能会觉得你看她离不开我,我很重要,但是其实另外一方面。你不觉得辛苦吗,你不觉得累吗,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所以说呢。我们怎么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啊,然后以此来实现自己的这种价值。对吧,所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包括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我觉得幸福的人,还有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这个发现其实是最近这几年这种深刻的体会哈,很多人之所以说不幸福,你会发现它会很消极。有很多这种抱怨,然后会有很多这种不太好的想法。所以你跟他在一起你能感觉到身上那种负能量。你想这种人能够感觉到幸福吗,能是一个幸福的人吗,不可能的。
实现幸福人生的五种元素,我相信这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这五种幸福元素不就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她所提出来的。要分享给大家的。我们看看第一个就是积极的情绪,刚才我提到了我们一定要有这种积极的情绪。他其实会给我们带来这种更多的积极正向的暗示,会有这种更多正能量。那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容易能够感受到幸福。如果说你感觉自己幸福,那你就一定会更容易获得幸福,对吧,这就是我们积极的力量,积极地情绪,还有第二个就是投入。这种刚才说到的时候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你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就比如说你看一个孩子,当他投入的,比如说
玩积木,做游戏,你会发现它会很快乐,就他会更容易获得快乐,投入的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能会忘记时间,你可能会忘记周围的一切,你会觉得你会全身心的去进入当时当下你做的事情里边。你会很容易获得幸福的。那种忘我的境界,其实是很美好的。还有第三个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点刚才我也知道啦,比如说你跟同事同学,朋友,家人,父母,爱人,孩子就跟这些人关系很融洽,那如果说你有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的话,你会发现其实你比如说第一个你不孤单,第二个你即使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你也能够从这种良好社会关系里面得到一些支持。你遇到一些伤心事,会有很多人会过来来帮助你会安慰你会支持你。对吧,那就像我们这个人一样啊,这个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当你能够感受到对方对你这种支持,你就能够更容易获得这种外在的这种力量。对吧,这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会给我们带来我们生活的这种乐趣生活的勇气。还有做有意义的事情,有目的的事情。有一个心理学研究发现,说我们这个获得幸福,其中有一项就是你做当时当下让你快乐的又有意义的事情,有快乐有意义,这些事情会让你获得幸福,就比如说你玩游戏快不快乐。快乐,但是有没有意义呢?可能意义会稍微差一点。当然了,如果说你能够在这个玩游戏里边你能够独领风骚,你能够获得价值感,你觉得你能获得第一,那你就更容易会沉迷游戏。对吧,但如果说你能够去帮助到别人。对你帮助一个孩子帮助一个孤儿,那。有没有意义,有意义,会不会让你快乐,你的这种付出获得这个认可。你的这种付出会让自己会得到满足,那就会让你快乐。意义加快乐会更容易获得幸福。第五点就是成就感。比如说,这件事情之后我能够获得荣誉成就,肯定,鼓励,赞美。这些他都会能够给我们强化帮我们能够更幸福。
所以刚才我们提到的,积极的情绪投入的做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有意义的快乐的事情,还有成就感,这些的是我们幸福人生的五个元素,其实呢,这些元素,我们都希望能够给到孩子。比如说让孩子能够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去体会到这些。那就比如说那个成就感的问题,比如说他孩子做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去及时的给她一肯定给他一鼓励就让他能够从中得到这种成就感。另外还有那就是投入地做事。有些家长就愁孩子玩儿游戏,看手机。为什么,是因为他的投入,他投入的在做这些事情她一定会感觉很好。我在想,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让孩子去做一些,投入的有意义的这些事情。
或者说用其他的这种快乐的事情来代替。就比如说相比较于说,孩子玩儿游戏玩儿手机这些。我觉得他应该是属于那种低端快乐的这个事情。那有没有一些东西,高端的就比如说在孩子去参加一些音乐节。或者说去参加一些阅读的活动,或参加一些这个亲子的体验。或者说是参加一些这个爸爸去哪儿的这种活动等等类似的。我们可以用那种更为高级的给我们带来这种更为长久的幸福,更为真切的这种幸福感的事情来代替那些动不动去看手机玩游戏。用高端乐趣,去代替一些低端的乐趣。但是话说回来,这些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精力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爱我那么忙,哪有时间呢。
所以你看如果说你真的没有那么多的这个时间去陪伴孩子,或者说你不能够孩子去创造那个条件。让他去享受的那种更为高端幸福快乐的话,你就不要抱怨说这孩子天天玩手机,天天这个看动画片,那是因为。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会感觉很快乐呀,对不对,再说了,他能不能在这个学习当中会在社会实践当中也能够体会到。让她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时候,他是不是玩手机玩游戏的时间就相对会少一点呢,所以说呢,我就是换一个思路,不说让你爸妈依然还在抱怨孩子他怎么可以这样,他怎么还在玩游戏。而是用其他的方式,我们能不能去转变一些思路。我们刚才提到的关于幸福人生的五种元素。
我相信这是孩子,其中需要的心理营养哈,我们要把这五种元素,送给孩子。另外呢,我也从种树当中,我觉得会得到很多启发。种树跟育人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如说一个树的生长,她需要什么,需要阳光一定会需要空气一定会需要水,对吧,一定也需要肥料。当然也需要修剪管理。这几部分会对应我们孩子的哪几种心理营养需求呢,我会把他跟林文采博士的这个心理营养相结合。他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他呢,提出的关于孩子的五种心里营养的需求,无条件接纳,还有一个叫安全感,还有个就是你最重要,还有一个就是肯定赞美认同,另外就是学习认知和规范。
在这五个部分,他认为是孩子需要的五种心理营养,我觉得这个跟刚才一棵树的生长五种需求,那是相匹配的。比如说阳光,阳光就意味着说我们的父母要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是照在我们孩子身上,那种阳光。另外空气。代表着安全感,安全感他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有时候呢,你说你缺乏安全感阿。她怎么去形容呢,我觉得有时候她真的就像那个空气一样的他是无处不在,但是有时候难以表达。但是确实很重要,安全感。另外还有一个水。水重要不重要,绝对你最重要,如果说没有水的话,那所有的这个植物都会干涸。所以说水最重要。
另外肥料。肥料,它是一种营养,这种营养他会促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长。这个营养就像是我们肯定的言辞,就像赞美就像认同。那有了这个之后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就能够更好的生长。还有学习认知和规范他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个树的一个修剪和管理。对吧,我们给他修修树枝,买它就能够有更好的一种规范。我们对它有一个很好的这种管理那他就可以有更好的学习。那这几个部分也都是孩子需要的五种心理营养。
刚才给大家提到了两点,第一个是关于,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人生的五个元素,这五个元素,应该说就是我们的基本营养。包括积极的情绪,投入的做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还有就是成就感。就是五个元素,接下来的就是五种心理营养。每个人都需要的他就像是树木对于阳光,空气,水,肥料和我们的这种管理是一样的哈,五种心理营养。分别是无条件接纳,其实我觉得无条件接纳对我们父母来说就是。你。近期所能的去关爱你的孩子。尤其是生命早期,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无条件接纳。另外第二点是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其实对于父母来说你的情绪稳定,你的夫妻关系稳定,能够更容易去给孩子安全感。
这里还有一个家长说老公容易脾气暴躁,动不动说就容易发火儿。基本上是他一吼,孩子就变得特别胆小怕事,幼儿园还容易尿裤子。你看,这就是这种不良的反应啊,孩子他内心有很多这种恐惧他内心感到不安,还有什么话也不敢去表达。所以说就容易会出现状况。所以说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还有第三个是你最重要。就孩子在我们心目当中一定要让他感觉他是重要的。这对于他来说,不管是什么情况下他都会觉得就是爸爸妈妈会对他的关爱在。所以父母要做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孩子的那个心目当中呢,一定要让他觉得他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还有就是肯定赞美和认同。当我们对每个个体来说我们获得这种肯定赞美认同之后,我们这种这个价值感就会提升。我们就可以能够变得更自信。对吧,就在这个方面。其实爸爸可能要承担的责任会更大一点。就父亲的一句话,认定认同。会给孩子这种更多的力量支持。最后一个营养,学习认知和规范。其实所谓学习认真规范,当然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学校的教化,社会的这种教育。但其实我觉得基础的。还是在家庭和父母,比如说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榜样的力量。对吧,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影响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说我想就这几种心理营养。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父母。但是其实我觉得话说回来,最主要的几点应该是在哪儿呢,应该是在孩子本身孩子自身。就是做一个孩子,他自己的这个生长来讲。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他的每个人生的这个旅途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创伤,很多突发事件。他将怎么去应对。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所决定的,我们外在能够去给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需要完成人格的成长人格的完善,对吧,其实说到底。每个人的人生使命是要成为她自己,要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生命。所以说我们除了父母做一些工作,外围这些环境建设外围的一些榜样的建设。还有更重要的事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就是让孩子由内而外的就像一个生命一样的,由内而外的打破。对吧,就像一个鸡蛋一样的,由内而外的打破,她就是浮出一个小鸡。但是如果说我们作为父母来讲,我们外面外围去给他很多的这种压力,控制那。我们从外面打破。所以说还是要关注孩子内在的这种内生力量。比如说让孩子能够去自己做主,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这个是全方面的。比如身体的主人情感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里的主人,还是他自己的内在精神的主人。对吧,只有他自己能够真正经历真正感受。
真正去思考。才能够去更好内化成它自己的这种认知,内化成自己的这种精神世界。比如说关于孩子身体的主人,我曾经见过不止一次。孩子,比如说爬高上低,就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看到孩子哇玩儿的很开心,就爬得很高,这个时候呢,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哈,或者说这个隔辈的老人。就会特别容易控制孩子说,不要爬那么高,赶紧下来,那样很危险,对吧,我们感觉到他们可以是在关心孩子,但是有没有限制孩子。每个人。都有这种。自由的需求,每个人都想做探索。或者说我们小时候在老家在爬树。
当然。父母知道也会吵。但是你想,如果说能够给她这种自由,能够去让他进行探索。当然提醒他注意安全,这个是没有问题。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能够去逐渐探索。我们到现在有多少城里孩子还会爬树啊,很多孩子都不会了,这就是孩子在探索。而且其实你感觉一下,孩子他自己能有感觉的,比如说,当他有这种这个危险的时候他会害怕他就会下来。当他在那个钢丝绳上摇摇晃晃的时候,他也会胆怯。这就看父母该怎么去处理了,重要的不是说去限制和控制,身体交给他做主。父母来说一定要起到这种保护和安全提示。剩下的可以让他去自由,探索就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另外关于孩子做情绪的主人,情绪,每个人都有。尤其是孩子,他心里想什么直接就说或者心里想什么直接就表达。不高兴就哭,高兴就笑。孩子是最自然的他没有这个受压抑的部分潜意识的这个部分。但是如果他受控制,比如说你不许哭,憋着。之后他慢慢他会有压抑,它会有内在的这种心思,内在的这个心理活动过程。这是。孩子以后成长过程当中所需要经历的。但是他有一个情绪到来的时候你作为父母来说,你允不允许他发生,允不允许他的情绪流露,比如说他默默的伤心,比如说他很郁闷。允不允许他的情绪出来感觉出来。其实这个情绪这个感觉都是很真实的。我们怎么样能够让他去感受这个情绪。怎么能够让她去在心里边去内化,然后去认识认知,原来我刚才感觉是叫伤心。原来我刚才那个感觉是叫痛苦,好,那当我们慢慢的去陪着她去感受它的一些感受。去感受他的心理状态去给他命名。然后他就会形成概念,然后它就会慢慢的会有自己的认知。其实孩子他内心是一个精密的内在的逻辑。
我觉得尤其是作为父母来说,我们只需要做什么呢,我们是需要停下来,我们需要去观察,我们需要去感受我们需要去跟孩子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让孩子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它会形成对自己的这种了解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认识。然后呢,在自由的生长环境里边它就能够很好地生长。我现在真的感觉就作为为人父母者还很多父母,其实会很心急会很焦虑,然后会很想去控制孩子。好像说孩子不听话失控了之后自己内心就会很抓狂,就会很焦虑,就这一点,其实作为父母来说我们自己感受一下。其实会有的,对吧。但是如果说我们不去尊重孩子的这个生产规律,我们动不动就扰乱和打破孩子内在的这种平静的话,对孩子不是一个什么好事儿。所以说呢,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去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这个自由,让孩子内在能够有一个自动生长的这种机会。我们可能父母都听过那样一个比喻,说我们带孩子,好像就像是牵着蜗牛一起去散步一样的。蜗牛的节奏那么慢,我们是需要慢下来,去跟着他的那个节奏去走,才可以。
养育孩子,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呢,是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其实我觉得孩子需要心理营养是多方面的,刚才我们提到的,不管是那几种元素也好,还是心理营养也好。这都是只要我们为人父母在外围去给孩子搭建这样一个场,让孩子有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有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能够更好的成长,但是其实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内在力量。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兴趣动力。就像那个蒙特梭利女士提到的关于这个精神胚胎的这个力量。这是每个人他的内心其实都有一个动力,说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都有一个动力说我要发芽,我要生长,我要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们怎么样去发现这个愿望,去发掘这个愿望,去激发这个愿望。让孩子能够在我们给他创造一个外在环境和他的这个内在动力和内在环境方面我们一起努力,就能够培养出一个更好的孩子就能够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