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情绪是一种本能、下意识的现象,是无法控制的,只能接纳它、理解它,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也对,但也不对。
许多情绪的产生,都可以归结到杏仁核,可以说杏仁核是大脑的情绪中心。那么,杏仁核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
其实,杏仁核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识别情绪记忆。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情绪通路被激活,杏仁核兴奋时,从微观来说发生了什么呢?杏仁核会把我们的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跟我们过往的经历作对比。
如果符合相对应的情绪(比如,遇到危险的事物),就激活其他神经通路,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让整个机体兴奋起来,进入「战或逃」的状态。
这反映在我们的意识里面,就是愤怒、恐惧、压力等情绪。
那么问题就来了:杏仁核所储存的情绪记忆,自然不可能是凭空生成的,它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来自于我们平时生活中,被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所灌输和构建的经验。
举个例子:一个外国人来中国,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在街上通过观察,发现:当两个熟人见面时,往往会说「吃了吗」。他可能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并不妨碍他把这句话和场景建立一个联系。于是,他会得出一个结论:当你碰到你的熟人时,就说「吃了吗」。
大脑也是一样的。它并不「理解」情绪,只是单纯地「调用」情绪。
亦即:当我们发火的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是大脑认为,你应当发火。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也非常微妙,大家可以好好感受一下。
可以说,这个结论,为我们掌控情绪,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你会发现,许多跟情绪相关的处理方法,其实从根源上,都是同样的原理:打破「情绪 - 场景」的联系,建立、插入一个新的联系。从而修正大脑这个固有的数据库。
用「ABC模型」说明:它是指:某个外部的事件(A,Activatingevent),并不是引起我们情绪的直接原因。我们是先有一个内在的、固有的信念(B,Belief),借由这个信念对事件进行解读,才造成了情绪反应(C,Consequence)。
这里,这个信念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固有的「先验框架」。
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灌输,从而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些不合理、有所偏倚的认知,再用这些认知来解释外部事件,就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陷阱里。
所以,像 CBT(认知行为疗法) 的一些应用方法 —— 比如我写过的「箭头向下」「可能域」「审视自动化思维」,其实都是从这个信念入手,通过让你审视它的不合理之处,帮助你重建新的信念,来减弱乃至消除负面情绪的困扰 —— 这也就是前面讲过的,打破「情绪 - 场景」的旧联系,插入一个新联系。
这也是应对情绪困扰、处理负面情绪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你会发现,这个办法似乎有点熟悉。
是的,它跟我们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模式,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如何彻底改掉一个习惯?最好的方式,是在这个习惯即将发生的时候,用一个新的习惯去替代它。
这样做的本质,实际上也是打破旧联系、建立新联系,从而「更新」我们的大脑数据库。
从某种程度而言,情绪和习惯,实质上是同一种东西。什么呢?是大脑的决策过程之一。
心理学家 Rangel 认为,我们的决策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条件反射过程、习惯性过程和目标导向过程。
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呢?前两者都属于「自动化加工」,也就是可以由「数据库」自动调用、不需要大脑去额外处理的;而目标导向过程不同,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进一步,条件反射过程和习惯性过程,又可以区分开来:前者更多的是生理性的,其反应速度快于我们的意识;后者更多是行为上的,需要我们去采取行动 —— 只是这种行动不需要思考,通常是「下意识」的而已。
显然,情绪属于前者,而习惯则属于后者。
那么,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和坏习惯的影响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加入大脑的主动性,把它们从「自动化加工」里提取出来,变成「有意识的行动」—— 亦即目标导向过程。
然后,我们再有意识地、有目的地通过微小的行为,去「推动」大脑偏离原来的航道,去「更新」大脑的数据库。
这里就可以用到我之前提出的「FESU」模型:
1)Focus:觉察。让自己抽离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俯瞰自己,思考:我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我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
亦即,让自己觉察到「先验框架」的存在,我们才能有的放矢。这是一切的基础。
2)Easiness:放松。大多数需要被修正的「先验框架」,往往导向的都是不好的、负面的结果。这时,就需要让大脑放松,减少阻力,而不是强行指挥大脑。
3)Switch:转换。用新的行为,新的联系,去替代掉旧的联系。
4)Update:更新。每次经历一遍这个过程,你的大脑「数据库」就会被改写,变成99:1、98:2……
接下来,就是不断重复强化这个过程,直到完全把这个新的「补丁包」安装进大脑,取代旧的模式。
拿一个简单的负面事件举例。
当你需要推进一个项目,但项目进度非常滞后,一直不如人意时,你很可能会焦虑、愤怒、恼火,这时,不妨暂停一下,问问自己:我陷入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里?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当你觉察到「我之所以产生负面情绪,是因为外界事物的发展不符合我的预期」,你就可以来审视这个信念:一切事情都要符合我的预期吗?这是不是不太现实?从而,让自己从情绪中回复出来。
下一步,就是用一个新的信念,来取代这个旧的信念:事物的发展不符合预期是正常的,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应该思考的是:我可以如何来达到我的目标?以及,从这个事件里面,我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和提升?
像这样,慢慢更新自己的「数据库」,就可以弥补自己思维的漏洞,全方位地提升你应对各种情境、各种问题的状态和能力。
同样,当你看到一条不符合你「先验框架」的信息时,从而产生轻蔑、不屑乃至愤怒时,也可以想一下:
这条信息有道理吗?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它不符合我的预期,还是它确实有问题?
如果它有问题,有没有有价值的地方?还是全盘皆错?
如果它并没有硬伤,那么是不是我要修改一下我的「先验框架」?
这是我践行了很多年的思维模型,也希望能对你有用。
回到最开始的内容。
大脑的「贝叶斯模式」告诉我们:我们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对外界事物采取的反应,其实,都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
我们如何训练它,大脑就会走向怎样的道路。
所以,分享几个简单的注意点,来帮助你给大脑打上补丁。
1)保持洁净性
一切学习都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学坏很容易,学好很难。
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不好」的事物,都是顺应大脑天性的 —— 毋宁说,它们本来就是针对大脑的弱点,被设计出来,让我们陷入其中的。比如娱乐、暴饮暴食、情绪煽动、成瘾……诸如此类。
尽可能减少或避开它们,让大脑保持一个适当的平衡,避免它向着「不劳而获」「即时反馈」「不健康奖赏」一路滑下去。
用创造性的娱乐去替代消费性的娱乐,用动脑的阅读去替代不动脑子的阅读,用思考去替代别人的观点灌输……
不要忘记:你的每一次行为,都会把大脑往对应的方向,推上一把。
2)最小阻力原则
合理引导大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不要太强硬,要温柔。
像最开头的例子:当你睡不着时,一定不要刻意想着「明天会不会很惨」「我一定要睡着」,这样只会让大脑更难受 —— 更好的方式是顺应自己的状态,立刻起床,后面再说。
同样,当你需要改掉一个习惯、完成一个目标时,一定不是设定一套完善的规则,这样很容易陷入「All or nothing」的陷阱 —— 而是先让自己迈出一步。只是简单这么一步,也就足以把你,向着目标的方向,稍微推进那么一点。
3)成长思维
很多人面临重大选择时,往往会想要逃避:我很害怕失败,要不还是下一次吧?
实际上,每当你经历这么一番心理挑战,说出「下一次」的时候,你的大脑就把这个场景跟你内心的纠结,又做了一次强化。所以,你「下一次」越多,就越没有下一次。
很多时候,我们恐惧的,永远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我们对恐惧的恐惧。
同样,我们焦虑的,也不是不确定的未来,而是对不确定的无法接受。
转变你的思维,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能够增长的,让自己始终处于「待命状态」里面,随时可以行动,随时可以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哪怕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值的提升 —— 这或许是值得每个人培养的思维模式。
人生的意义永远不在哪一个终点,而是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