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功能确实强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过年过节……你不知道的啥,你想要知道的啥,都能投其所好一一给你道来。就拿过年的礼俗来说吧,我们求知的岁月,恰逢“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好多的传统文化都被人为割裂,想看没有书,想听没人讲,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才逐渐有所耳闻、才有了过往的重新延续。不过当时传承方式还是老旧,基本沿用老辈的口口相传,零碎、感性;不系统、少理性。再加当时正忙着工作,也无暇仔细聆听、琢磨,对过年的认知,往往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d9f001328eac0a0d.jpg)
到了我们这辈退休赋闲,有时间、有兴趣追寻往事的时候,老辈的大都相继离世,活在人世的也因高龄记忆不清。好在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把人类从古至今蓄积的知识、经验、发现、创造,全部集于巴掌大的手机,你想要啥就能满足你啥,你就是暂时没想到的,也会投其所好给你备选留着。就拿这几天的农历新年来说吧,自从进入腊月、到了小年,便把每日礼俗由来、禁忌讲究,全都图文并茂呈现眼前。当然这样一些正儿八经的旧俗,并非一定要生搬硬套,学与不学、信与不信全在自己。我见网上披露的信息,感兴趣的年轻人颇多,青睐美学仪式感的不少,也从中获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对于旧俗中的某些禁忌,比如除夕日一直到年初五,家里不能扫除以防破财等说道;还有哪些日子可出远门、哪些日子又不能出远门之说法,从内心里有些难以认同。当然信不信、认不认都在于自己的认知,也无所谓对与不对、好与不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d510a80dda42631e.jpg)
我这几天写的春夏随笔、包括每天发在朋友圈的“小红书里的年味”,都是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都是对远在万里之外亲朋好友,发乎内心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的异常波动,回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未曾如此强烈,我也试图着怎么让自己的心灵早点平复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063f8433e08abe2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