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记:异类

读记:异类

作者: boks | 来源:发表于2016-06-19 10:29 被阅读54次

二百多页的小书,糖葫芦故事串一样,每章两三个真实人物或案例娓娓道来,相互穿插印证、角度多样辩证有趣,还挺好看 。

全书共9章,分了两个部分,1-5章是机遇篇,6-9章是文化传承篇。

阅读看来和跑步一样,速度效率上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引言:罗塞托之谜

简单说是意大利一个小山村罗塞托的居民,19世纪晚期大量涌入北美纽约附近定居,聚居地形成小镇也叫罗塞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医生发现,这里的人65岁以下几乎没有得心脏病的。因为当时心脏病是65岁以下男性的头号杀手,平常医生总会遇到。

哈,有点x档案的意思。"这里没人自杀,没人酗酒,没人吸毒,犯罪率也低。他们没人领救济金。我们甚至没有发现任何人患上胃溃疡。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自然死亡,就这么简单。"

内科大夫斯图尔特·沃尔夫揭开了小镇神秘的面纱。他从营养食谱(习俗爱吃的几样)、基因遗传(追溯意大利本乡情况)、运动习惯、地理环境(周边城镇)等分别考查和排除,得到的结论是:社会结构和风俗文化。譬如三代同堂,长辈权威,许多互助团体,"人们经常在街上散步,有空就会坐在门廊聊天","他们建立起一种自给自足的强大社会结构,这使得他们免受现代社会的压力。"

OK,公序良俗、古道淳风能整体提高其中个体的健康水准,扼杀一些常见疾病,有意思。

-------------------

第一章,马太效应

优势积累的效应,好得更好,差得更差。

但案例并非上面这句话这么简单。加拿大冰球队成员的出生日期有意思,大部分都是上半年一二三月的。分析原因是青少年报名按年龄分组是按1月1号作分界的。如何理解?同样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一月出生的当然比十二月的显得大一些、壮一些、发育成熟一些,这点优势在随后几年的训练比赛中得到不断加强,最后的结果是全国联赛中大多数都是年初的月份选手。

同理,美国棒球队也有类似情况。他们年龄分组日是7月31日,因此"美国顶级棒球队中,出生于8月的队员远多于其他月份的"。英国足联分组日是9月1日,世界青年锦标赛分组日是1月1日,等等。

专家也看到学校里同一个班,年长几个月的智力优势相对明显。所以我们国家是秋天9月1日开学,可以有所准备 ~

如何抹除这种不平等呢?更细的分组。中小学可以让1-4月出生的孩子分一个班,5-8月的分一个班,如此类推,"让处在同一发育水平的孩子们同班学习,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代价应该是一些管理成本吧,书里没说。

-------------------

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

介绍了众所周知的一万小时成天才法则。包括神童莫扎特的作曲,也是21岁才真正创作了他的经典作品,之前十年,有父亲的、有其他作曲家的协助,——因而有乐评家说莫扎特算"大器晚成"。

再举Sun的创始人之一比尔·乔伊的机遇链、甲壳虫乐队的汉堡演出历练、比尔·盖茨的少年经历。又列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清单,其中有14个出生年份集中在19世纪上页的九年间。"答案显而易见,从1860到1880年,美国经济正步入其历史上的转型期。""旧时代的经济信条被打破,新时代的规则正在形成。"

然后继续举电脑时代的成才案例。75年初阿尔泰8800微型电脑问世,从这个时代转折点上逆推,这一轮IT领航者们,都是50年代中期生人。比尔乔伊,比尔盖茨,乔布斯,斯密特及其好友团队等等,时代的机遇。

-------------------

第三、四章:天才之忧

天才和忧是个转折结构,纵向的案例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著名的天才成长追踪实验,横向的是IQ超常的兰根和奥本海默个体经历对比。

1921年,特曼研究天才人物的人生历程,筛选了1470个智商介于140-200的天才小学生,这些孩子被称为特曼人。预期是这些人都将成为社会的精英砥柱,但事与愿违,大部分人只能算普通,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物,"特曼人"只不过是个有天赋的、收入还可以的群体,与"天才群体"相差遥远。讽刺的是,当初两个IQ不够的淘汰者,成了诺贝尔奖得主。

克里斯托弗·兰根是近年来美国电视智力节目"以一敌百"的明星,"大家公认的全美最聪明的人",IQ高达195,——爱因斯坦才150。来自草根破碎家庭,大学只上过一年半,大脑开发度超常的兰根和后面曼哈顿工程的主持科学家奥本海默作了阶级背景的对比。

书中引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mberg)的术语"实践智商/力/慧"(Practical Intelligence)。看着很像社交情商,典型如乔布斯的"现实扭曲立场"。即你说服别人或有效沟通的能力。而在这个成长技能指标上,阶级背景起着很大影响。富人的孩子忙于各项活动事务,并得到父母的尊重式沟通、学着讨价还价自我肯定,最终形成权利意识(a sense of entitlement)。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称之为"协同培养",相对而言,低收入家庭是"自然成长"。——个性张扬的奥本海默就是协同培养的典范,从小就被当成小大人一样鼓励兴趣和公开演讲。而穷人家的孩子,譬如兰根,就单调乏味甚至有些紧张窘迫。当然,拉里奥也不愿意直接承认一种模式优于另一种,"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

所谓的阶级优势。特曼人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家庭背景"至关重要的论点。

-------------------

第五章,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

乔·弗洛姆是硕果仅存的世达律师事务所最初合伙人,出生于30年代初,他的三个启示或说机遇,在本章收尾的一段(P132)作了总结:

1,他应该是个犹太人,因此被城里的老牌律师事务所以‘出身’问题拒于门外。

2,他一定生在人口出生率低谷时期,一定在纽约公立学校状况最好的时候读书,一定顺利地开始职业生涯。

3,他的父母一定在服装行业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父母将自主、复合、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传递给他们。

主观条件也有:

他们上了一所好大学,——当然未必是顶级学校。

他在班里不必是最聪明的,但也是足够聪明的。

~~~~~~~~~~~~

对启示1,机遇可能来源于逆境,譬如:

许多世纪以来,欧洲统治者不允许犹太人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是通过商业和手艺营生。P120

于是犹太人以经商成功著称于世。

而弗洛姆因为是犹太人,尽管学校很好学习不差,毕了业还是不能见容于老牌的律师公司,逼不得已和人创业,开的律师事务所尽接些大公司不愿意接的案子,如诉讼、并购等。世易时移,七八十年代以来,这类案子成了主流,人们也再不认为“恶意收购”多么“恶意”。

弗洛姆并不是克服了逆境,而是原先的逆境忽然变成了机遇。P108

~~~~~~~~~~~~

对启示2,治乱环境、就业压力、创业风气等时代背景,也决定了成功的土壤。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可能性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的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时代:即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

对于一个未来想做律师的人而言:20世纪30年代早期是最佳出生年代;如同1955年之于软件工程师,1835年之于企业家。P116

经济危机、大流感,一战二战等,弗洛姆的父辈一代就遭殃了。

~~~~~~~~~~~~

对启示3,作者提出了一份满意工作的3个基本属性:自主性、复合性和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

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P127

所以,

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见的、强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P132

-------------------

第六章,小镇哈伦

阿巴拉契亚模式,即穷乡僻壤的一个叫哈伦的小镇两大家族世代仇杀,难以和平共处。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差别:

游牧文明和耕种文明大相径庭。从事耕种的农民能否活下来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从事游牧的牧民则更多靠自己。

农民不必担心他们的庄稼一夜就被人全部偷走,除非盗贼有本事一个晚上就把地里所有庄稼全部收割完。但是牧民就有这样的担忧,实际上,他们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整个生活被毁的恐惧之下。所以他们养成了好斗的性情: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对危及他们名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予以最坚决反击,—这就是“荣誉文化”的含义。

游牧文化所在的地方,荣誉感在男性那里占据存在感与自我价值的中心。P142

然后全书第二部分的主题自然流出:

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留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其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P150

-------------------

第七章,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先介绍了几起飞机失事,有反面教训也有正面化解掉的。

P176,“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登场。介绍了其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和“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权力距离指数”(PDI:Power Distance Index)。

PDI越高,即表示当权者权威越重,如韩国;反之就是权力结构较为平坦,如美国。

大韩航空801空难为例,重要的一点就是PDI较高,机组人员都捧着机长,韩语中又敬语较多,飞机有问题还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含蓄表达,以致机长得不到准确的故障信息,最终酿成大祸。

-------------------

第8章,稻田与数学

讲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孩子为啥普遍数学比白种人强,一个语言上的优势是我们的数字音节短而干脆,人类大脑短期存储记忆时长是两秒,两秒内我们读完七八个数字并记住,而英语使用者就不行。另外,个位到十位的变化组合一目了然,英语孩子还要注意11、15的单词不同于18、19这种简单的组词结构。

文化传承方面、族裔文化方面,有点生硬的说中国南方人(珠三角稻田农民)有勤劳的传统(从民间谚语上比较中俄,俄国人忒懒啊),一年能劳作3000小时,相对非洲的1000小时(摘一种叫蒙果果的果子)和欧洲的1200小时。

然而亚洲学生依旧视努力工作为美德。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本书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辈更加努力工作的个人和团体。比尔盖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沉迷于电脑,比尔乔伊也一样。甲壳虫乐队花了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而弗洛姆在机会降临之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P208

成功在个人品质上表现为勤奋,在态度上就是坚持不懈顽强不屈,比旁人花费更多时间面对同样问题,“一年忙到头、吃喝不用愁”。

-------------------

第9章,玛丽塔之幸

纽约90年代一个初中开始试验KIPP项目,即学习东方式的起早摸黑、超时(相对而言)教学,事实也证明成功提高了升学率。

美国人1871年有个看似迷信的教育部报告,说“过度学习”会促发精神疾病,“会对个性性格与生活习惯造成最恶劣的影响.. 过度用脑无疑对健康也会造成损伤”。于是乎,美国孩子比较放任自由(暑假3个月!!),个性张扬一些。

玛丽塔是具体案例,一个12岁女生,进了KIPP学园,早晨5:45起床,17点放学,写作业一般到22点,23点左右睡觉。

“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的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的把握住的人们。P233

呃,第9章为啥不和第8章合并? 都是说数学、稻田和教育的,崇华媚中的,没有新论点。

-------------------

尾声,讲作者家族来历,牙买加在18、19世纪的肤色歧视现象,即由白到黑,中间混血的肤色越浅,当时越有优越感。

“异类”都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书中介绍的天才或成功者的成就绝非石破天惊也非神秘莫测。

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P249

相关文章

  • 读记:异类

    二百多页的小书,糖葫芦故事串一样,每章两三个真实人物或案例娓娓道来,相互穿插印证、角度多样辩证有趣,还挺好看 。 ...

  • 异类记

    在他上自习这个行为被别人发现之后,人言可畏,是他想到的第一个词。 宿舍里的小兄弟叫他“学霸”,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经常...

  • 读《异类》

    什么是异类? 简单说就是出类拔萃者,也就是那些特别出色、似乎天赋异禀的成功人士、族群或团体。 不同于其它介绍成功类...

  • 读《异类》

    将这本书放入购物车中,准备下单购买,突然想到,我的书架上好像有这本书。兴奋之余,奔向书架,找到了这本被我遗忘的书,...

  • 读《异类》

    这几天在读《异类》这本书。其实这段时间看了不少书,很多书看了之后都还挺有感触的。也曾想过写读后感,可虽说有感触,但...

  • 读《异类》

    年前的繁忙冲淡了读书的时间,过年的习俗总是让人分身乏术般奔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上个月翻开的书时至今日才得以读完。 ...

  • 读《异类》

    你好,欢迎来到周更800空间,我是疏落。 我今天带来的书籍,名字叫做《异类》,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加拿大人。...

  • 读《异类》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颠覆了传统成功学类书籍秉持的“天赋+奋斗=成功”的理论。《异类》...

  • 读《异类》有感

    这个周末认真读了《异类》这本书,以下为阅读内容的时间段: 1、周五晚上书籍拆封,阅读了目录和引言。 2、周六在本地...

  • 读《异类》有感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异类》,在完全不了解他写作方向的情况下,乍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记:异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sb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