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读不懂的后现代小说
相信很多童鞋读后现代小说都特别头疼,第一反应就是:乱!小编过去也是各种读不懂,看知乎上的回答又是各种眼花缭乱,大家各说各的,专业名词糊我一脸,于是决定自己着手研究。闭关学习了几本后现代的理论书、小说以及搜集了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说法之后,终于能用人话说出自己的见解。
本文从文学小白的角度解释后现代小说,尽量不甩出专业名词,即使甩出来也会解释,所以大家不必担心看不懂,如果真的不懂欢迎留言交流。
- 2 -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为什么呢?“主义”一词意味着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学说,而后现代主义是没有的。许多理论家试图对其下一个定义,都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且后现代的流派特别多,文学风格层出不穷,所以在题目里我也避免使用后现代主义小说,而是用后现代小说来代替。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e6bea72b7e37084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3ecba41f35919b95.png)
后现代的“后”,意味着它是反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反”的主义——反传统、反形式,反英雄,反大一统等等。这些稍后都会解释,从这里的“反”可以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后现代小说难以理解——反对过去文学作品的传统,意味着以过去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乐趣去理解后现代小说是注定失败的。
先记住,后现代关乎的是“反”,而不是“立”。
- 3 - 读书总归有所得?
我们有必要先用最简单的方法讲一下什么叫传统的阅读乐趣。在后现代主义之前的文学作品,我们读一本书,总归是希望有所得的。即使是今天,有多少人能说我读书只是读书,不想从书里得到些什么启示/提升?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我们对小说里的各种话语、字词特别敏感,去挖掘背后的深意。
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知道它讲述了一个老人与一条大鱼搏斗的简单故事,歌颂了一个失败但让人尊敬的英雄。为了得到《老人与海》的最终旨意,我们不仅不断去回想他的情节(老人怎么和大鱼搏斗了两天)、去想象每个人物的思想变化、甚至去查询海明威的背景帮助理解。我们做了这么多,都是试图去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相信作者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故事是有意义的。
好吧,你可能觉得我废话特别多,然而相信我,这种说明是必要的。因为在后现代的作品里,这种作者预设的意义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觉得读后现代特别累又不得要领,是因为一直在找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然而可能作者根本没什么宏大的想法,或者没有什么深刻的情感(当然,这个说法是相对的,因为后现代一直在发展,现在不少后现代作品的作者也是有话要说的,许多作品并不能单独归为后现代,毕竟现实中作家不是对着教科书写作,多数作品是混合的)。
你可以这样想:后现代以前,作者是神,他对作品是自信的,他相信自己写的那个世界,也相信你能懂;在后现代,作者不相信自己了,他们感觉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字词的意义有太多可能性了,所以如何处理文字变成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而不是让读者去追寻自己写作的意义。
- 4 - 作者死了!
上面就是后现代的一个宣言,作者死了——指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在后现代的作品里,重要的是读者,读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对文本自由解释。后现代作品是有游戏性质的,而且要求和读者合作。作品的意义是在和读者的合作中实现的。
读者对作品的自由解释,必定引导出一个作品无数种理解,理解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理解都必定与读者的意识形态、民族背景、生活经历有关系。这引出了后现代的一个特征:多元化。大家对多元化并不陌生,其实这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它尊重不同民族、人种、地域的想法,它是民主的,而不是霸权的。
是的,后现代作品讲究对话,文本与读者的对话;而后现代社会,也鼓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这也是为什么说后现代反大一统,它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反对一切试图概括所有东西的大理论。这反映在文学上,自然也反对小说必定有一个中心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我们阅读后现代更困难)。
对于后现代的作者来说,过去作品里那种形而上的意义只是“虚构”出来的,所有用语言构建的概念都是虚构的,人是没有办法驾驭语言的,每个人因为他的背景看每个词的意义都不一样。所以后现代就是把这些建立起来的虚伪概念全部推翻,后现代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解构,将所有的大理论大思想都摔个粉碎,将所有对立关系都解构,什么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啊,通俗和艺术之间的啊,变得再也没有区别了,所以在后现代作品里雅和俗都混杂在一起来讲,文学不再是精英的玩物了,任何平民老百姓都能读,都能去阐释。比起现代主义的作品,后现代的作品显得更加亲民。
- 5 - 乱
终于说到这个问题了,为什么许多后现代作品给人感觉乱?别心急,我们其实已经很接近答案了。因为后现代将所有的对立关系都打破了,所有东西都重来了,而且也不相信有任何大一统,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如果说存在主义是说上天没有给我们生存的意义,然而我们能自我创造出这种意义,这就是自由的话;后现代则是觉得没有意义也无所谓,接受世界荒谬的事实和碎片化的现状,去感受当下瞬间,这就是后现代的自由。
后现代的人不相信权威,不相信任何东西是重要的,所以作品里什么都有,自然也就乱了。后现代的作品许多都像万花筒一样,比如德里罗的《白噪音》,描绘了一个美国的众生相,什么人都有,现实虚构交杂在一起,人们胡乱说着一些废话,这种杂乱无章并不是因为作者故意为之,而是一种无能为力。作者对语言是失望的,对超级复杂的后现代社会感到无力,所以最终文本才会显得如此之乱。
因为作者这种无能为力,不仅不再写完整的故事了,连语言和文章结构也一并放弃。后现代作品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不“遵循规则写作”。所以文章的结构啊情节啊几乎全部消失了,他们只相信碎片。正如巴塞尔姆说过的那句话:“碎片是我唯一信任的形式。”在后现代的作品里,反讽、拼贴等成为常用的手段。接下来我们用《白雪公主》的例子稍微分析一下便能明了了。
- 6 -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是后现代大师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从题目就能看出是对原作童话的戏仿和解构。在后现代的《白雪公主》里,我们看到巴塞尔姆给我们呈现的后现代社会的乱象,以及在这些乱象之下白雪公主、王子、小矮人和恶毒皇后是怎么完成她们的角色使命的。
白雪公主成了一名22岁的家庭主妇,与七个小矮人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关系。这七个小矮人供职于一家中国食品加工工厂,其中小矮人的头儿比尔已经厌倦了白雪公主了,不愿意让人触碰他的身体。白雪公主想要逃离这种无趣的生活,不仅写一些没人写过的诗,还要听没人说过的词,每天都希望王子能带自己逃离。故事中的王子名叫保罗,他不想承担故事给他的这个责任——去救白雪公主,所以一个人躲进了修道院里。最后扮演恶毒皇后的简制作了毒酒要毒死白雪公主,却被保罗喝下死去。
这个故事梗概看起来非常无厘头,然而实际阅读中你会发现文本比梗概更加“散漫”。这个梗概是欺骗性的,因为故事情节不是重点,小说中不断穿插无意义的废话、片段和心理独白。开头在说公主有六颗美人痣时,作品的表现手法并非是文字,而是以六个竖排的点标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f41bde04bd1b958d.png)
另外,文本中不断出现一些只有数个字构成的段落,占了整整一版,字变成了黑体加粗,内容都是与情节无关的陈腔滥调。例如,某一页居中写着这几个大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c1cb8eb713ffd1cd.png)
这几个字剧透了尚未发生的情节,好像在嘲讽童话故事的老套,也好像在催促不紧不慢的角色们赶快推进剧情。
是的,故事里的情节从来就没有顺利推进过,被各种各样繁琐的事情和废话岔开,角色们也不紧不慢,对剧情一点干劲都没有。当白雪公主把头发挂在窗口外(这里挪用了长发公主的故事),王子看见了却没有回应,一个人灰溜溜的走了,于是白雪公主把王子称为一只青蛙。
如此勉强角色去完成整个故事,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后现代语境下对老套叙事的厌倦,以及对中心化的消解。正如大多数的后现代作品,作者没想过要好好讲一个故事,而是玩文字的游戏,读者也能迅速地意识到作品的虚构性质(因为没办法浸入流畅的情节之中,用人话讲就是没有代入感,总是出戏)。后现代作品不假装自己是一个没有漏洞的故事,相反,它漏洞百出,等着读者参与到这个充满bug的文本里,去捕捉自己对每一个片段的感受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7fdf358104d1f63c.png)
而在反反复复的废话之中,作者削弱了角色的个性,每个角色都是平面的、没啥特色的,所以有时候你不知道谁在说话。作者只是通过这些人的嘴巴说话而已,偶尔透露出作者的观点,例如霍果说过的一句话:“你应该牢记多样性,忘掉唯一性。”在后现代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作者会不断展现他的无能、破碎的结构、虚构的本质,这都给读者制造了趁虚而入的空隙,让读者参与进去,并填补这种空白。
以上便是我个人对《白雪公主》的理解。
- 7 - 反对阐释
反对阐释是文学批评家桑塔格提出的概念,她将这种艺术观写成了一本同名书籍。桑塔格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相反她对后现代颇有微词,然而反对阐释的概念对阅读后现代作品有诸多启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904c198e33eba113.png)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书中讨论了艺术的本质,并指出当时许多批评家都将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对立,风格成了外衣,而内容成为主调。她认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风格,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当我们讨论一个文学作品时,我们习惯性对它进行阐释,寻找内容里的意义,而此时风格便隐形了,或者说风格成为了一种为意义服务的东西。
我们现在需要的绝不是进一步将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将艺术同化于文化。
对作品意义进行阐释的传统暴露出我们对艺术的不自信,我们总是要为艺术品贴上一个现实意义,好像不这样做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我们在文本中将a置换成b,将c置换成d时,我们实质上是不尊重文学作品的外表/形式/风格,我们在改变它以使它符合现实的期待。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桑塔格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文本是怎么言说的,而不是在说什么。当然文本的素材最终必定与现实有所牵连,这不是某种激进到要否定一切阐释与内容的艺术观,而只是一种调整,让我们更多地回归到审美的感受力上,而不是智力的征服上。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这种审美方式放在后现代作品上,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作品里是如何组织语言的,如白雪公主中作者将许多废话的片段放大加粗居中,是想要我们注意这些字词的荒谬,他选用的素材都是互相之间关联不大的陈腔滥调,有些是文学史上的旧观点、有些则是旧的社论;同时作者还在文章中间插入了调查问卷,问题都是关于文章感受的选择题。文本在形式上是多变的、不确定的、同时也必定使读者的期望落空。这种落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创新与惊喜。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99a986ce869c41c5.png)
- 8 - 少想点,多感受
有人说后现代是一种大众文化不无道理,因为它消解了精英和大众的界限,让文本里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出现,文学类型的杂糅(融入了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幻想小说等),叙述对象的杂糅(性、毒、暴力、血腥与爱、使命、忠诚等等),文本形式的杂糅(报纸、杂志、超链接、图片、符号、格式排列等等)。如果说现代主义是隔着一段距离去审视社会,而后现代则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个人里去了。
这使文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了,它和所有东西都混在了一起,好像怎么样都行,想象力极大地解放,同时也让一些人不知所措。小编作为一名普通读者,面对后现代作品里那些熟悉的流行文化,内心里是喜悦大于担忧。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与文学如此贴近,仿佛能听到它的呼吸,同时又不局限于生活的翻版,当神话、科幻以及逝去的历史在文本中如游戏般穿梭自如时,谁能说这不是一场想象力的狂欢呢?
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阅读后现代作品遵循两个简单的原则即可:少想点,多感受。
少想点,是指别对作者的意图进行过多的猜测;多感受,是指随着感受力去阅读文本,感受每个碎片的瞬间。在这之后,再谈意义的问题。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引子,后现代里许多概念并没有在文中阐明或提及,因为那样复杂的概念远不是一篇文章能说明白。但我希望这些浅显甚至略显武断的总结能让一些人在阅读后现代作品时更从容,便算是达到我的目的了。
最后,我推荐几本后现代比较有趣的作品吧: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德里罗的《地下世界》、骆以军的《女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47/f66b15f35037f25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