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孔子的一部分论语。也对很多论语中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忠,孝,礼乐。但我认为,论语虽然有很多概念,但是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仁。仁包括这中间所有的概念。可是这样说起来又非常笼统,所以傅杰老师把仁分成了几类,几个不同的要求,只是大体做一个区分和梳理。而我虽然认为他的分法是对的,但我也有不一样的分法。
傅杰自己对仁并没有有一个独立的定义,因为他认为,虽然孔子的所有思想都围绕着这个字,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说他的范围和标准,只是事事按照这个字执行,实在是太空了。不过,他对这件事的分类是比较赞同一个名叫冯友兰的北京大学的教授的看法,冯先生认为我们可以把仁分为不同维度的两种:
第一种的仁是作为四德与五常之一,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在我看来也就是一个标准,仁是一种标准,是做了怎样或者想了怎样的事情才能称为仁。不管是做事也好思想也罢,他都是一种标准,当我们达到了之后就可以称为仁,而这种标准是很明确的。
而第二种则是一个最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孔子也不曾达到。而当仁修炼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会做出舍生取义的事情。其实我认为,这里仁的比较高的境界就很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圣贤,这些圣贤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天下变得更好,让所有人都能生活的好,而之所以能好,就是依靠我们所说的天道的推行,那么自然他们也就愿意舍身取义,用自己的生命来让大道推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最高境界的仁仅仅只是一个定义,因为不管怎样,总会有更高的境界等着我们去做,没有一个完全的圣人或者达到了最高标准的人,因为人的人性总是无法完全克服的,就连孔子也无法做到他所说的最高标准的仁。也许在某一时刻做到了,但是在某一时刻又没有做到,比如孔子说颜回三个月可以做到仁,就已经很厉害了,可见这是一个不断在修炼的过程,没有完全做到最高的人。而所谓的最高实在是抽象的没有一个标准。
而我认为,傅杰对仁做的分类是在结果的基础上分类,也就是他把仁当成一种做事的标准,比如论语中所讲的 做某些事要有仁。来倒推仁的分类和标准。而我有一种其他的分类,这种分类的维度和标准可能和傅杰讲的并不相同。
首先,本质上的不同就是我认为仁是我们不断修炼的一个过程,在这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之为仁,而我们可以把过程分为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我们本身就有的,如果放到现在的话讲就是学习的天赋。而第二个因素则是通过我们不断努力所得到的境界,而在这里,我认为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精神所处的境界,比如君子,圣或者贤。所以我认为人可以分为我们出生的仁心,和以后通过仁心和天道所结合得到的结果。
刚出生的仁心是人人皆有的,是对母亲和兄弟的爱,这种爱使得我们想要为母亲好,想要对他们好,这也就是我们刚出生的最淳朴朴实的孝。这是我们刚出生就拥有的仁心,但是在生活的不断过的过程中,我们的仁心可能会逐渐蒙上灰尘,所以在生活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擦亮它,要对父母亲保有最初的这种爱,要不断的警醒自己,也就是说起码要保住在本能层和情感层的对兄弟和母亲的爱。
而第二种仁心就是后天我们通过不断修炼所得来的。当我们保证了先天的仁心被擦亮之后,可以通过精神和思想上的不断成长,和意识,比如不断的学习论语,领会孔子所说的天道和这其中的智慧。来把孝升级到更高层次,比如从心理层次升级到理性层次,甚至到德性层次。这就是我们后来被不断升级所达到的仁心。
而在擦亮第一种,修炼第二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也就达到了立己达人,这个孔子让我们推行天道的顺序。当我们的仁心到达了较高的理性层或者更高的时候,就可以基本上算做到立己了。而当我们达到德性层之后 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要把光辉散发出去,也就做到了达人。
所以,虽然仁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但是我们可以给他大体的分类,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这样也可以认知更清晰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