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停好三轮车,找了几块砖头,把车轱辘前后顶住,铺好垫子,领着我们又返回到热闹的集会上。
一群小孩围在捏糖人的摊子前,翘首企盼,有一个穿着蓝格子的男孩画着三花脸,应该是刚从戏班后台找人家画的,看着特别滑稽。他拿着吹好的糖人,左舔一下,右舔一下,蹿出人群。馋的更多小朋友前来买糖人。
一波小朋友拿着糖人走了,地方宽松了些,才仔细瞧清楚捏糖人的举动。
他的旁边架着一口铁锅,锅里是熬得稀软的麦芽糖,一个糖人捏好,插在前面的盒子上。随即,又拿出一根细棍,朝着熬有麦芽糖的锅里挑出一团来,娴熟地捏起十二生肖,捏完一吹,那些精致的小动物便活灵活现,晶莹剔透,金灿灿得,煞是可爱,孩童举着心怡的小糖人,满心欢喜。
集会道路两旁是各种摊位,有卖衣服的,有卖花布的,各种小零食、蒲扇、草帽、水壶、凉席、农具等,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大多还都是民间美食,五花八门。豆腐脑、粳糕、绿豆糕、油糕、油疙瘩、凉皮、凉粉等,集会必备品,也都是人人爱吃的小吃。也有卖臊子面、小混沌、豆腐菜、削面的。
远远地依稀听见一个老大娘在和一个卖的确良等讨价还价,逗的看热闹的人哈哈大笑。
喜欢的小食品一一过完瘾,奶奶又买了些瓜子、花生,拉着我们又到了戏台。
看戏才是庙会的重点,也是特色。我们看的戏曲也就是蒲剧,蒲剧即“蒲州梆子”,河东人称“乱弹戏”,奶奶那一辈及先辈们都喜欢听戏,基本上人人都会哼上几句。戏台悬梁吊柱,层架梁枋,单檐歇山顶,穹形构造。
最有名得曲目还是河东人氏关汉卿的《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等,老一辈戏迷们都耳熟能详,饭后闲暇之余津津乐道,说道动情动心之处,还会掉几滴泪珠。
蒲剧演员还未登场,哐锵哐锵的锣钹敲打声阵阵传来。爆竹声响,高腔、弦乐,各种声音相互交织,传递到戏台的各个角落。
生旦净末丑陆陆续续登场,他们演绎的故事火爆奔放,腔高板急,慷慨悲壮,迎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随着演员特技绝活的一一展现,现场的氛围如风逐浪,高潮迭起。不看完戏,是很少人离场的。
蒲剧浸润了舜风唐韵,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展现。而如今的庙会,除了吃的喝的穿的就是杂技表演,戏曲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庙会上的各种农具也不复存在。
皂角树上的关公庙门敞开着,香客寥寥无几。远远地望着,仿佛又看到了儿时舞龙舞狮闹秧歌的情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