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独立人格”,要拥有独立人格,但这一般说来,不是想有就有的,一个人的人格是不是独立,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也和后天自己的心理训练有关。
我们可以呈现一个不独立的人格是什么样子的。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他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会有别人来兜底的,这个给他的人生兜底的对象,既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人,也可能是是国家这样抽象的概念,这个对象是谁也说明了这个人独立人格部分的疆界范围是怎么样的。
在生活中,人格不独立的状态,就像是一个没有窗、没有门的房子,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关上窗和门,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外界的风风雨雨会轻易地飘进一个人的心里面,影响他的情绪、情感,乃至于重要事情的判断和决策。
我曾经和我妈说过她的人格状态,他的人格就是一个没有关上门窗甚至是没有门窗的状态,一个人非常伤心悲痛,他如果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也会变得越来越阴郁。他经常和我说,身边的几个亲戚,以前相处的时候,他们经常态度不好,比如说见了以后不笑、不和她打招呼之类的,这让他觉得他们是不是对她有意见,事实上来讲,别人这样子是他们没礼貌,或者说可能就是自己心情不好了,不笑也很正常,但他们的行为会轻易地影响到他的情绪。所以,我妈的人格是受到别人的影响,或者说的严重的,就是操控的。
我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问她当时整治格力的时候,把有些人赶走,她心理有没有不舒服,比如内疚不高兴之类的。意思是什么呢?董明珠的行事我们都有耳闻,就是雷厉风行的,甚至我们会觉得有点不近人情,有些人在当时确实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她说裁就裁,不管是谁,作为普通人我们都觉得至少会担心别人会有什么其他想法或对自己不满,所以有些管理者在裁人上多少还是会手软的,主要是自己是不是下得去手。
但是董明珠怎么回答的呢?她说:“我怎么会不高兴,是他们不高兴,害群之马总是要赶走的,我高兴的很”。
虽然我们一听有点无情,但这也确实是事实,别人高不高兴,或者无论什么情绪,我们又不是观世音,没有资管去管他们的情绪。董明珠的人格就是关了门窗甚至是上了锁的,别人无论是什么情绪,都没有影响到她,她反正做他觉得对的事情。
所以,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的人格有多独立?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别人的情绪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你,如果别人对你不是很在意,你就不开心;别人对你很热情,你就很开心。不好意思,那你的人格就是严重依赖外界的,谈不上独不独立。
而我们要判断别人的人格是不是独立怎么看呢?我们可不能跑到人家大脑里去感受他是什么情绪。
一般来说,我们只要看这个人“耐不耐烦”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很少不耐烦,那么说明对于他来讲,外界的东西不太会触动他的内心,他的人格就是有门卫保护的,也就自然不会被别人搞烦。而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耐烦,就可以想象,别人的行为或说的话,很容易就进入他的内心并激起了他内心的防御机制。
所以,对于一个心理治疗师来讲,其中一个要求就是人格独立,也就是你不会被来访者的行为和语言所激发而不耐烦。耐心是心理治疗师的基本素养,而这个素养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之上的。
同样的,这也是父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什么呢?
作为普通的父母,都是不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小孩。但是我要说的是,在养育小孩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该怎么做或怎么做是正确的,而是那些事是不能做的。
我们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人格上的问题,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如果父母的人格是独立,没有太多的被孩子的行为或语言影响到,那么也就在父母的人格问题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道防火墙,使得父母的心理问题不至于传递给孩子。
比如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孩子要吃糖,爸爸给他买了,孩子要自己剥糖果然后吃,爸爸自作主张帮孩子剥了,给孩子。孩子一下子就非常生气,把爸爸递过来的糖果给扔掉了,而且愤怒地哭了。
这个时候,父母就会非常生气,我帮你剥好了你还这样,简直是莫名其妙。
孩子生气的背后有非常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普通父母不会知道(当然相关领域的人来讲就非常了解是为什么了)。我认为这个东西不需要知道,不知道你也可以把孩子养好,你又不是要去做老师的,没必要知道那么多知识。但是你要和孩子打好交道,那么你就要让自己的人格更加独立。怎么说呢?
父母这个时候的生气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这个行为很有可能触碰到了大人的某个痛处,比如被抛弃、不被接纳,孩子这个行为进入到大人的心里就是拒绝、不接纳,这个东西轻而易举地就进入这个大人的内心,并且激活了藏在内心的创伤,这个创伤就会激发大人的应激反应,那就是愤怒,我们知道愤怒和恐惧其实是一种情绪,只是在现实中不同的表现而已,在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面前,自然就是愤怒,甚至冲动之下还可能演变成打小孩。
所以,父母自己人格独立,不用学任何育儿的东西,养育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