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熟悉的键盘上来回跳跃,倾听每一个音符的律动,享受凌晨时分精神世界的片刻安宁。
阔别了半月之久,提早结束了国庆的小长假。再一次回到书桌旁,重拾这破败不堪的电脑,继续未完的征程。
“慢”是它的人生准则,“卡”是它的行事作风,未曾给我半分惊喜。或是我给了它足够的包容,它亦理解了我的孤独,才吊着这最后一口气艰难残喘。
不知你是否发现,人一旦精神懈怠,便会尤为慵懒,人设也顷刻崩塌。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刷新朋友圈,一遍遍的打开各式APP。看书太困,运动太累,购物太浪费,然后继续抱怨:我好无聊。
慵懒是现代人的麻醉剂。额头的皱纹,鬓角的华发,走样的身材,唏嘘的叹息都已成不了刺激麻木神经的痛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从辩证的唯物主义观来看,福祸相依,都是人生的磨砺与财富。但没人会认为祸也是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痛永远是保持清醒的最好方式,这便区别于行尸走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着的有着独立思想的大写的人。
现代人最热衷的莫过于男女朋友。关于你的个人问题,不论是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亦或是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都乐此不疲。这就显得尤为的尴尬,莫名的走入了一个男愁婚女愁嫁的时代。尚未反应过来便被父母强拉硬拽的去见各种相亲对象。
中国人一想奉行“早”。从鲁迅课桌上的“早”,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到早教,胎教,结婚要早,生孩子也要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即使输在了这条起跑线,也要在下条起跑线上赶回来。但越早并非越好。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两个人在一起并非因为爱或恋,亦非情欲与激情,更多的则是安全感。结婚便成了缺乏安全感,使得男女双方在达到法定年龄之后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即使是未到法定年龄也以先上车后补票的形式来弥补这种缺失。更有甚者,硬是拽着自己还在上初中的女儿辍学相亲。
很多人觉得性格可以慢慢磨合,感情可以慢慢培养。逐年上升的离婚率便已证明时间不一定是爱情的催化剂,日久也不一定生情。要知道离婚的也仅仅只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因为现实的羁绊而不得不强行捆绑在一起,却又无可奈何。
剩男剩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剩下了渣男渣女。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安全感都是以形式主义所呈现,而精神上的安全感却无法获得,显得尤为空虚。婚姻未能成为爱情的结晶,婚后也并非你侬我侬,举案齐眉。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磕磕碰碰,跌跌撞撞成了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日子好一点,手头宽裕一点,有车有房便觉得到了人生的巅峰,不免有些悲哀。
传统的观念认为结婚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思想向来毒害人生。盲目的愚孝会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拖入深渊泥沼。婚姻绝非无可奈何的随机组合,而是两块相互契合的拼图。或许没那么容易,但相对于精神上的孤独,肉体上的孤独又算得了什么。
不论男女,都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换句话说,如果你爱她(他),又怎舍得看着她(他)跟你一起艰辛。
很多人纠结是先成家还是先立业,这并非伪命题。二者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婚姻是爱情的产物,就像树上的果实,无需刻意强求才会收获饱满。至于事业,你若有足够的渴望,又岂会因为婚前婚后影响你最终的导向,没必要给自己找借口。
不以通往幸福终点为目的的婚姻都是耍流氓。无论是否单身,都该一步步的走向优秀。对于诸如找男女朋友的催促,用贺涵送给罗子君的话便是:关你屁事。男大不一定当婚,女大也不一定当嫁,这本是人生的大事,也岂可胡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