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的五要素,分别是: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和阻碍。
一个个来解释。第一,外貌,这是我们做判断时最直觉性的要素,所谓一见钟情什么的,大多数都是看这个。
但是呢,这个要素时间上第一,并不意味着份量上也是第一。新西兰社会心理学家弗莱彻有个关于“择偶权衡”的实验很有意思,他在发现,在性格,长相,资源这三者中间,无论男女,首选的其实都是性格,只有在不考虑性格的情况下,才会男生在长相摆在第一位,女生在资源摆在第一位这样的区别。
也就是说,第一眼吸引人注意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只要你的长相在平均水平,那就相当于已经拿到了爱情的入场券;帅哥美女,也并一定就比你有更多的优势。
那接着说第二和第三点,也就是接近性和互惠性,简单说就是,两个人越有交集,感情越能得到回应,彼此的吸引力就大;而且因为我们天性就觉得付出是相互的,所以我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研究发现,接近性对我们情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他把270个学生随机分配到了不同寝室,结果发现,隔壁和隔壁之间,有41%的几率发展成好友,但如果各自在楼道两端,几率就迅速下滑到10%以内。
而且,接触得越多,就越能增加喜爱程度。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 “曝光效应”,说的就是重复的见面,会增加心理奖赏。
这个实验很有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不断给学生展示他们完全看不懂的文字(比如汉字);结果发现,他们最喜欢的文字,就是那些出现次数最多的;而那些只出现一两次的文字呢,就被认为是负面意义的。
说白了就是,如果整张纸都写着“狗屎”,只有一两处写着“玫瑰”,那老外最后也会觉得狗屎才是好词儿,玫瑰反而是贬义的,这就是接触得越多,越觉得这东西好。
所以啊,不要相信什么“有缘千里来相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什么的,也不要被老套的什么欲擒故纵啊,装得不冷不热的调人家胃口啊,要尽可能安排共同参与的活动,要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欢,才能接近两个人的距离。
那第四点呢,就是相似性。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喜欢上那样和我们一样的人。这种偏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很少注意。
比如,在美国的费城,Philadephia,名字叫Philip的人就特别多;在弗吉尼亚Virginia,就有很多人叫Virginia,地理学家里面,George和Georffrey最多,可能仅仅是因为地理学的英文名是Geogroghy而已。
你去问他们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为什么学这个专业,他都不一定意识到是因为这种相似性,但是数据统计表明,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常说夫妻相夫妻相,其实也正是因为我们一方面会被跟我们相似的人吸引,另一方面也比较会被喜欢的人影响,做出跟他们一样的表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似的样貌。
当然,也有人说,同性相斥,异性才相吸呢,所以是差别越大的人,反而越容易在一起。这个说法呢,有四分之一是正确的,哪四分之一呢?
就是“差异性中的互补的那个部分,在两性关系的后半程是很重要的”。什么意思?
从吸引力来讲,我们更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是从长期相处的角度来讲,大处和自己一样、小处不同的人,更容易一直在一起。
准确说,刚开始时候,相似性很重要;但是交往之后,互补就变得更重要了。但是要注意哦,是互补性,而不是单纯的差异性。
比如一个爱社交一个爱居家,那你主外我主内咯,这就叫互补;可是,如果一个爱安静一个爱热闹,那在家里就得吵起来了。归根到底,我们喜欢的是能让我们快乐、能给我们提供支持的伴侣。
而最后我们要说的这个吸引力来源,跟之前的不一样,叫做障碍。大白话说,就是越得不到的,越喜欢。
学术上,把这种行为模式,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比如你爸妈越是反对你们在一起,你俩的感情反而会越坚定;又比如,酒吧打烊之前的半小时,你会觉得剩下的女生,都比刚才的更好看了。
这不是因为你喝醉了酒,而是因为你明白:再不牵一个回家,今晚就没机会了。你想想,商场里经常有什么限时特价之类的,也是一样的嘛,就是为这个打折设置一个障碍,反而让你特别想要得到。
为什么早恋总是不靠谱。因为你想啊,中学的环境,不就是以上这五个吸引力要求的完美模型吗?那就是一个恋爱集中营啊!
外貌上,青春洋溢,哪有不好看的?接近性上,天天在教室里坐一起;互惠性上,抄作业借笔记你来我往眉目传情;相似性上,大家连衣服穿的都是一样的,每天聊的也都是那几个共同话题;尤其是最后一点,障碍这个吸引力的源泉,有的是啊!
老师和家长每时每刻都跟盯着贼似的,个个都是梁山泊跟祝英台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就是天然的爱情催化剂啊!
所以,从吸引力的角度来说,早恋为什么不靠谱,恰恰是因为早恋这个环境太适合谈恋爱了,爱情触发的条件太充分了,所以反而在这个时候没办法真的了解两个人合不合适,也没办法冷静下来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看,如果当年我们的老师也学过小学问的爱情吸引力这一课,是不是再劝我们不要早恋的时候,就会比较有说服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