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常会节省时间,甚至还会帮学习者省钱,更重要的是读书会提供现实中根本没有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选择的路线是把哲学探索看作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这是形而上学的思路;黑格尔选择的路线是缔造真理的王国,这是辩证法的旨趣。
文艺复兴和启蒙哲学留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遗产是开始重视功利性。
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如果想把实践工作做得完满,平时不仅要有广泛阅读和深刻体验,还要把决策和实施的时间尽可能缩短,以备急迫之需。
戈夫曼认为整个社会已经和剧场一样分割成了很多区域,不同区域的人进行着不同的表演行为。在表演中,人们按照角色的特征扮演着自己被赋予的角色。
教育实践目前集中三个方面:终极价值与目的要素,环境因素,手段--目的体系因素。
不能轻易对人的动机进行评判和奖惩,这确实是思想自由的领域。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不能太有唯美心态,也不能太追求清静。
心理活动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各种信息的接收,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以及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两个子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2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4有利于因材施教。5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少年期--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走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心理上他们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能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
青少年期最显著特点是闭锁性,对最亲近的人也很少吐露真情,但在另一方面其有着希望被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早教幼教。
一个人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11岁,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
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超我有两部分,一是自我理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位置,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
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对注意如下几点:1不应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2不应在他们的同伴或其他人面前轻视他们;3给予明确的指示,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4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
学习是由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学习以掌握书本的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
发现学习是指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在内化之前,要自己独立去发现这些内容。
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态度的培养,态度可以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但更多的是从学校内外活动中和家庭中得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认知学习主义理论,个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学生不但要学习特定的东西,还要学会如何学习。
老师要把握以下四条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3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驱动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老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者是信息的主动加工者通过选择,组织相关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对信息的解释,从而理解信息。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1指向社会交往的需要,2指向竞争与合作的需要,3指向科学知识的需要,4指向创新的需要。
基本内驱力指生理方面的满足。社会内驱力指精神方面的满足。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所处的位置;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过高的目标和过分的压力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带来延误儿童终身的心理障碍。
外部动机是指将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内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即直接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凭借学业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如为了得到自己所尊重的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他所讲授的学科。
斯金纳把强化定义为增大行为发生概率的事件。正强化就是给予被试奖励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就是撤销那些令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家长的表扬-强化,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缺乏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生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内心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动机的作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
对于学生本来有内在兴趣的学习活动要避免由于使用外部奖励造成的损害,而对一些学生缺乏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最终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求知的需要是指探索,实验,阅读,询问等个体对人,对事物变化中所不理解的希望获得理解的需要。表现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爱分析。
美的需要是指对美好的事物欣赏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宜的职高人生境界的需要。
马斯洛前四层为基本需要,又称缺失性需要。后三层为成长需要,也称作精神需要。成长需要不但不会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为求知,求美,追求自我实现都是永无止境的。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努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在学生付出同样的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一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无力感产生有3个方面表现:1动机水平下降,2认知障碍,3情绪不调。
学校要为孩子提供自我机会,让学升体验成功的喜悦。
家庭环境中习得无力感的教育对策。父母对孩子产生习得无力感的两个最重要的预防措施:1是培养他们能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和信念;2是使他们明白一个具体的行为与他们本身并不等同,不能以偏概全。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活动时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信心型。3影响人们对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效能感强的人是活动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
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行为的成败经验。持续的成功能巩固出自我效能感,不断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替代经验。当观察到教师或同学良好的榜样示范会增强自我效能感。3目标设置。合理的近期目标,学习在达到目标的同事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成败归因。5奖励。6学习监控。
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基础越扎实,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就会对这个学科感兴趣。
正确评价,适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适当开展竞赛。过于频繁的竞赛无效。
当人集中注意于某事物时,心理活动会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从而保证对事物的认知清晰,完善的深刻。
没有指向性就没有集中性。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智力活动。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的培养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广度,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注意所有对象。
无意注意的规律--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2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3丰富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2市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3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4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
分散复习优于集中教学。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同类物质的本性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抽象是在不叫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理解知识,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形成知识体系。新旧知识是相互联系它包含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对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社会和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认知策略,两个方面,一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讲过与赠礼,二是对自信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原则。
阅读时要学会话。
精细加工策略,把新消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容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疏略。
要经常提问。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在某一时刻,只能局限有限的事物。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成败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环境管理,要有专门的学习场所。排除干扰,在视觉和听觉干扰最小的地方学习。
教师指导,1指导学生如何做好阅读准备,2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3充分发展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自如地解决问题。
酝酿效应,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创造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
能否实现创造取决于准备时间的长短和对前人所积累的有关同类问题的知识经验的掌握。
酝酿期指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脑中对问题和信息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
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由注重行为效果向注重行为动机发展的趋势。
由评价他人向自我评价发展。儿童对自己的道德评价总是落后于别人的评价。他们是在认识别人的基础上,通过对照比较,才逐渐地学会认识自己的。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初中生由于独立性和成人感的迅猛发展,开始对生的内心世界发展了变化,已开始逐步地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与动机。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通过模仿,简单重复,有意练习和与坏习惯做斗争等方式实现的。
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和理解;2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调动及组合各种信息和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只有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两个重要特征影响教学效果:1教师的同情心和热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防御性归因偏差。教师对优胜与差生的归因偏差。
教师期望是学生上进的重要源泉。
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概念,就会减少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