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
两千字读完《文学阅读指南》让你轻松走进文学

两千字读完《文学阅读指南》让你轻松走进文学

作者: 半刻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10-16 21:23 被阅读0次

文 / 半刻

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之一。久负盛名。他的《文学阅读指南》这本书是带读者领略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特质。细微地讲述了一部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看小说的人,学文学的人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直奔作品在“说什么”,而不管“是怎么说的”,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你发现不了作品的文学性。学会文学分析,多角度,全方位地读一本书,会让读者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何乐而不为。你知道了幕后的事情,你就学会理解,学会了理解,你就能与作者达成共识,对作品表达的东西就会有更大的领悟。

特里·伊格尔顿称这本书是一本文学入门指南。入门就等于通俗易懂。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文学的门道。全书分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写过文章或小说的人都知道。开头是让读者与你文字接触的第一面。尤其是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头的好坏决定着小说大部分的后续命运。特里说,作家,无论男女,在第一章的开头通常都是最乖的。他会出尽百宝,努力吸引善变的读者,甚至不遗余力地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开头要挑起读者的期待。

特里一直推崇语言的敏感性。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现实和经验的工具,它也参与塑造现实和经验。开头的第一段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作为全书基调的缩影。所以根据它们的用词,你会发现你要走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周围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光线的亮度是什么样子的,都可以从中找出准确的信息。理解一门语言,就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

举个例子,第一段的头两个字你看到是“从前”基本可以知道是个童话故事;看到“起初”那就是创世神话故事。还有文字口吻,口吻可以提示一个人的态度。是漫不经心,还是反讽,隐喻,是愤世嫉俗还是单纯美好。需要读者高度警觉,需要警觉的还有气氛、体裁、语法、节奏、多义性等“形式”的东西。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怎么说衡量说什么的。

这么说吧。文学是最接近创世的人类行为,开头仿佛是从寂静中喷发的,因为它凭空启动了一个之前并不存在的虚幻世界。

当然特里反复强调过,我们这里谈的是普适性,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这样的。不按套路出牌的还是大有人在的。这里补充一句,全书为了证实作者所描述的理论,引用了大量的名著,选段来做例子加以说明或说服。这边我只写作者的理论,例子就不加赘述了。

第二部分——人物:文学性容易被忽视是因为人物太多饱满和真实。文学人物是没有前史的,人物活在文本。人物由特质组成。正常的人物占有美德,而怪异的人物垄断活力。

不论是人物还是情境,作家写的越细致,提供的信息越多,造成歧义的空间就越大,最终的效果不是生动具体,而是模糊不清。从这个意义来讲,写作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把戏。

除了主角以外,其他人物都是“辅助”剧情进展的需要。跟舞台背景,道具作用是一样的。

人物是建立在大背景之上的,不可能脱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错综复杂成就了很多作家。很多小说的人物都被困在一张休戚与共的大网之中,动弹不得。他们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他们在决定自己命运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人物的成功也对作品的成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没有任何个体可以脱离广阔公共生活的影响。

假如没有这批塑造完满的人物,世界文学会贫瘠许多。人物心理的描述需要精准的把控。多了则不好把他放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少了会有难以弥合的缺失和焦虑,身份太多或太少,都会丧失行动力。

调动想象力,再现他人的经历。读者应该与人物建立认同。如果大家当真能用别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那我们对他们的行为模式及动机就会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不至于再以隔岸观火的态度去指责他们。理解就是原谅。但是“想象别人的感受”(同情)和“感受别人的感受”(共情)是不同的。评判一个人物就意味着和客观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容纳同情,却容不下共情。意思就是如果我“变成了”你,我就失去了理解你的能力。

毫无疑问,文学是一种“间接”的体验方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有效地拓宽自己的经历。

第三部分——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文学作品的叙述者有很多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他们对要讲的故事了如指掌。且一般不会受到读者质疑。读者应该仰赖和屈服他的叙述和权威。当然读者有权怀疑全知型叙述者有自己的偏见和盲点。

读者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全知全能型叙述者就是作者本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为了不让小说的格局太过狭窄,作家会把叙述者和自己的声音嫁接在了一起。这时候读者要特别注意区分。

单一视角的叙述者称为“不可靠叙述者”,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可只怕还不如读者。读者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视角,甚至能解释叙述者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故事一旦由某个特定的人物从自己的立场讲述,那就不大容易超越这个视角。甚至有的侦探小说的叙述者就是凶手本人,所以叙述者不光有偏心的,还有骗心(欺骗你的)的。有疯子,有凶手,有死者。

有些小说通篇都对主题表现出明显的成见。有的小说对主题并不表态。作家为了实现意图常常操控叙事,某个角色毫无预兆的死亡、某个角色强行出生加入,一笔及时的钱财、一场化解矛盾的大病等等等等。现在很多现实主义小说的任务就是惩恶扬善,他们必须纠正现实因疏忽犯下的错误。小说的功能之一是鼓舞读者的精神。赏罚分明的正义结局自然受到欢迎,也许小说是少数能够达成这种正义的地方。

情节和叙事是不一样的,情节是叙事的一部分。叙事还包括了——布景、对话、气氛、象征、反思、人物刻画等。剩下的才是干巴巴的故事情节。就是前面所说的,怎么说和说什么的关系。

第四部分——解读:没有读者就没有文学。文学作品是虚构的,虚构就是虚构,没有现实的背景依托,读者缺少判断的依据,话语、事件、人物就能为不同的解读打开方便之门。文学作品的意义本质上是开放的。所有的文学作品,一出生就是孤儿。就像子女成人之后,父母不再控制他们的生活。诗人也无法左右自己的作品会被放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做出怎样的解读。

作家不是以自己的经历领域写作的,而是以自己的意识领域写作的,而意识之于经历是无足轻重的。相对而言,意义能够被确定是因为它不仅仅关乎语言,它象征了特定时空下人类之间的契约,代表了共同的行为、感受和思维方式。

我们要记住,作品的原意不见得一定高于衍生出来的意义。理解或解读会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或时间的推移发生更透彻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看一本书觉得很一般,隔一段时间看又觉得惊艳无比。

读者从文本获得启发是由读者原有的观念和期待所决定的,但是,这一启发也可能彻底更新这些观念和期待。

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价值:有一部人认为,一部作品与传统、习俗决裂的程度越深,越能搞出新鲜名堂,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越高。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创造性想象力和想入非非只有一线之隔。再说,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再也不会有全新的道理真理问世了。

忠于生活并不等于亦步亦趋地忠于日常表象。它也可能意味着拆解表象。具有永恒且普适的魅力就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见得是价值恒定不变的,而是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催生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慢热的,逐步集聚不同的解读。

也许,令文学作品独一无二的特质是情节和叙事,即便是不起眼的材料也能写出扣人心弦的作品。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写就是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文采。文采就是语言。语言太松散会让人主次不分,语言太严谨会遏制情感的释放。这就要看写书人的功夫了。

相关文章

  • 两千字读完《文学阅读指南》让你轻松走进文学

    文 / 半刻 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之一。久负盛名。他的《文学阅读指南》这...

  • 《文学阅读指南》

    在“知乎”上报了一个听书课程。因为有很多专业领域的老师来解读他们推荐的书,会比自己的选择更丰富,视角也更多元。不过...

  • 彭懿老师不可不买的四本书

    a《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图画书阅读与购买指南; b《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指南与优秀翻...

  • 让文学走进日常

    周末休息时,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让我越看越有种内心的安详与沉浸感。 《朗读者》以个人...

  • 关于《文学阅读指南》

    文by冬至 这是一本讲述文学作品阅读的书籍,作者特里·伊格尔顿选取了其中的五个角度,对文学进行了分析。虽然选取的角...

  • 文学阅读指南(三)

    应对寒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窝在家里读书。前两天闺蜜姐姐还说喜欢以前那种有壁炉的老房子,这种天气烧红的炭火带着温暖的气...

  • 《文学阅读指南》(二)

    《文学阅读指南》里最需要学习的部分是“人物”与“叙事”。对于写作者来说小说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文体。虽然有具体对象的...

  • 读书|《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

    趁着周末,两天的时间将这本书速读完。 这是关于文学大师的79堂阅读课。 里面汇集了文学大师们关于阅读等等的思想精粹...

  • 再次遇见

    文学,这两个大字总是让人感觉特别高端大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文学是平易近人的。打开文学的大门,走进去,...

  • 走进文学

    在丰富多彩,群星璀璨的文学世界里徜徉,不堕落身形,用一双灵动的眼睛,去发现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千字读完《文学阅读指南》让你轻松走进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kp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