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这么多年,在今年的学期末,在我准备放弃教学主攻科研的节点上,突然对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感受进行了思考。
事情源于我做期末总结,让学生对各章节提出问题,而不是我点重点。由于这门课是论文形式,因此我更注重对学生除背诵以外的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提出来了好几个高质量的问题,而且随着我的鼓励,学生逐渐深入思考,找到了答案。我就进一步结合我的知识和认识给他们进行了前沿的延伸。这样一个流程下来,我发现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而且是有满足感的。而我自己也由于学生的提问进而给出了答案而感到有价值感,并且由于学生的提问,我发现原来我们的方法是有缺失的,以后该方向是有待研究的!这节小小的问答环节居然如此顺畅,甚至让我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应该说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我教学生涯中少有的,也是我产生弃教从研想法的主要原因。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和学生互动,他们太不喜欢回应,因此我觉得自我价值无法体现,越教越没有激情。由此我也进行了反省:之所以学生不回应,无外乎知识量不够从而不知道怎样发言,以及没有勇气不敢随便发言。而这两种情况,我一个是通过学期末的总结让学生实现了串联,另一个也通过鼓励大家站起来勇敢表达。突然觉得他们也不是这么被动的,只是他们有苦衷啊!
课堂上我一直在呼吁大家发言,向国外学生学习。深入思考,国外的大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之所以学生互动多,是因为他们在课下进行了大量阅读,已经提出了问题,因此课堂上才会通过老师讲解知道哪些还未解决。另外,他们的表达能力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是不需要到大学阶段才鼓励的。而这两方面我们国内的学生都是欠缺的。而我需要做的已经很清晰: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专业书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听课。至此,似乎有点不舍得离开讲台了,甚至期待自己有更多价值体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