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每天写1000字
为何你总是“想太多”?

为何你总是“想太多”?

作者: 大熊小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3:15 被阅读134次

    "你说,怎么才能不那么在意别人啊。"

    昨天深夜,闺蜜给我发了这么一条信息。我蹑手蹑脚从宿舍床上下来,到楼梯间拨通了她的电话。

    "我感觉自己被讨厌了,"这是她的第一句话,"但我不知道我哪里做错了啊…"我穿着睡衣坐在楼梯上,一边打哈欠一边安慰她。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今天她和室友打招呼时,没有得到她的回应。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早已对这样的事见怪不怪,闺蜜从小是个心思细腻的姑娘,温柔体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能通过不经意的小细节感动人心。

    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上,这种细腻是让我觉得弥足珍贵、倍感珍惜的,但对于她来说,有时候未免有些辛苦。

    有时别人无意间一句话,就能让她在深夜里辗转反侧,他人随口的评价,她都无比在意,反复思索,甚至陷入自责和不安。

    于是,在与人相处时,她总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频繁的道歉,过度的自我反省,一切都让她无比被动,精疲力尽。

    为何你总是“想太多”?

    这世上,像她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他们的人格表现,往往与内向者大规模重合,生性敏感,对外界的感知力极强,又因为性格体贴、教养好,常常对外界的信息产生过分解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自知是内向的人,却在人前表现得大大咧咧、活泼开朗;发信息给对方没有及时得到回应,就怀疑自己话语不够妥当,平白又再添几句解释性的说明;在群里发言时,倘若话题一时中止,就会陷入造成冷场的不安和后悔……

    如果有,那你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敏感型人格。

    这种人格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家庭,或许父母要求很高,往往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总在不经意间指责对方,导致产生挫败感的标准比较低,习惯性自我批评。

    或许童年时期,家人朋友内向者居多,都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需要人主动去体会揣摩,一旦出现疑惑或者出了问题,也往往不会倾向于主动沟通,直接就跳到了自我改正的部分。

    长久以来,这种思维和行为的模式在脑海中扎了根,难以更改。

    但需要认清的是,这样的人格本身是有它的自身魅力的,你所要做的,不过是做自己的同时,能够更自在地与他人相处。

    首先,承认自己的敏感内向,观察这种性格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比如肯定自己的细心,在体会他人心情上天生的优势,同时,也记录下自己那些多虑、烦恼的瞬间。

    其实,交朋友应该是个双方平等的过程,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对方,分享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过度解读,自我苛责。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疑人偷斧”的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因为怀疑领居家的孩子偷了自己的斧子,无论是看他走路,观察神态,听他讲话,都觉得十分可疑。但在发现是自己把斧子落在了别处之后,再回过头来观察,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人的主观臆想力,有时候确实能“脑补”出匪夷所思的结果。尤其在感受他人心思时,若是毫无根据地胡乱猜测,结果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

    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坦诚。

    对他人坦诚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坦诚,坦诚自己内心的想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毕竟,生活终究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即使偶尔真的受到了指责,只要问心无愧,确认不是自己的错,都不该耿耿于怀,徒劳消耗精力。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know yourself,feel yourself and be yoursel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i糊弄:疑人偷斧,我有个故事相似
        有个小子,他小时候从小给人感觉就是不好的印象,有什么坏事了第一个就想着他。我应该算是了解他的,虽然他有点笨和有点皮,但是不可能周围出现什么坏事都是他做的。
        最严重的就是我和他之间的问题了。
        小时候6岁,我们小孩上学期间都喜欢走桥边,喜欢那种刺激惊险的感觉。
        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小桥边。那小子,一下子在我旁边吓我,结果我就掉河里了,我记得那时候我还穿着棉袄,河水也算是流动,我是抓着放水牛的木桩捡回小命的。
        自此以后,我就听大人们说是那小子推我掉水里的,我是受害者我清楚,那时候自己也有点小心思就是“我是被吓掉河里的,说出来丢人”
        就没有强烈反驳,就算是反驳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不管大人们怎么孬他,我们的关系还是没有变得恶劣。因为一个是寻求刺激惊险受惊吓失手掉水里的。一个是玩乐心思过大,没想到会造成危险而内疚。
        大人们把惊吓,说成故意推。就这样口口相传。
        结果就是我们两人都在心灵上接受惩罚。
        我受到的伤害是(不理解为什么事情结果和流传不一样)。
        他受到的伤害是(村子里一直对他起不了什么好印象)
      • 信基督的悟空:想要认识自己,这是一件很漫长的过程。而作为起点,要做好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的准备。

      本文标题:为何你总是“想太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pj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