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看到有盲人出行。有条件的,戴着墨镜,更多的是没有遮挡。有些是眼珠缺失,眼眶里瘪瘪的;有的眼珠倒是有,只是没有了神采。记得当时很好奇,他们的眼睛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因为见得多了,也就把盲人在生活中会经常出现的情况视为正常了。看到他们用根棍子试探着地面的路况,心中颇有些同情之意。虽未学好做好事亲自牵某位过马路,倒也做过提醒他们,前方有障碍之类的行为。
那时候没有盲道,尤其是小城市。探路棍是盲人出行的必要工具。看着他们在路上点点戳戳,心里还有另外一个疑问:他们既然看不见,那是怎么做到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哪里,中间要经过什么路,走多远,在哪里该拐弯,然后到达目的地的呢?
这两个疑问都是儿时产生的,那时候胆子小,不敢去问人家这样的“隐私”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造成眼盲的原因是多样的,过去的眼科医术不发达,很多人因为现在可以一个小手术解决的问题,不得不抱憾终身。第二个问题,直到现在也不明白。
如果现在看到路上有盲人,我肯定愿意去提醒他关于过马路的交通灯问题。毕竟他们的探路棍也好,导盲犬也好,可能没有办法准确地判断信号灯的变化吧。而且,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会问出困扰了我许多年的问题:关于如何能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目的地。
于是,在某些空闲的时候,比如等人之类的,站在路边,我会特意留意盲道上是否会有盲人出现。现在的城市,稍微宽一些的道路两旁都设置了盲道,对于盲人来讲,方便了许多,至少不用担心会走歪吧。可是说来也怪,这么多年以来,我竟然一个盲人也没有碰到。聋哑人倒是见过-从他们用手语交谈的行为上看出来的。但手执细棍、摸索前行的盲人,真的没有遇到过。从这一点看,现代医学眼科技术的发展效果是明摆着的。
考虑到全市长达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盲道(路两侧都有),十多年来未见过一个盲人通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城市基建的标准之高,文明程度考虑之周全。
有些盲道由于长期没有人真正使用,渐渐地被人们忘记了它本来的功能,开始把自行车、电瓶车之类的小型交通工具停在上面。如果真有盲人从路上走的话,那还是有很大的不便之处的。好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况出现,否则新闻里早就报道了。
城市,为罕见的盲人修建了工工整整的盲道,利用率非常低,但由于它的存在,人们感受到了文明。另一方面,大量的家用轿车停车难,也成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区周边、内部。
想到盲道,是因为个人觉得它代表了廿一世纪初我们的城市对于文明的定义和追求。衷心地希望,这种追求能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比如,从停车问题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