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梵巜诗写作课》学习笔记
四,用客观意象如何写诗?
巜诗经》中的诗句,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恰恰得益于客观意象的描绘和营造。大概与巜诗经》示范有关,也与巜诗经》之后格律的成功有关,中国古代诗人们,主要用客观意象来写诗。
马致远写巜天净沙·秋思》,一句一景,都是客观意象。但如果没有“断肠人在天涯”,没有表达出愁绪,那前面所有客观意象,也都变得一无用处。有了最后一句,让前面写的客观意象,统统染上了情感之色。
台湾诗人古月写过这样两行诗:
大风起兮
一只孤雁漂泊
第一行是一个客观意象,第二行因“孤”和“漂泊”刻画出了雁的走失或流浪,这样“大风起兮”不再中立,已染上情感色彩。
这种写诗要点是:描述完客观意象,再用说明、对比、拟人等方式,写出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句子。
用客观意象写诗时,难度更大的是“逻辑跳跃”或叫“蒙太奇手法”。它的实质是让原本完整的描述和逻辑,通过故意缺失或省略某些部分,造成仿佛处于未完成状态。中国古代谓之留白。所以只要打算继续维持诗歌的魅力,就得学会故意省略、跳跃。
五,用主观意象如何写诗
诗句模式①,即“A的B”。写法三步骤:
1,先用一句话,写出某个现实场景(或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场景)
2,选择该场景中的某个事物A,找出不太搭界的事物B与之错搭,形成错搭模式“A的B”
3,把错搭模式“A的B”,放回原来的句子,替换掉事物A,即用“A的B”替换掉“A”,诗句就大功告成。
如:绿色在草上摇曳→緑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水将水撞响→水将它的银鼓敲响
夜涌进我的窗→一只夜的手臂,伸进我的窗
诗句模式②,A是B(A与B不太搭界。“是”可以替换成“像”“如”“似”“属于”等等)
如:蝴蝶是秋天不肯落地的落叶
昨夜的雨是你多年前晒过的阳光
诗句模式③,B解释A:用事物B重新解释事物A(A与B不太搭界)
如:群鸟掠过大海竖起的毛发
“竖起的毛发”指的是海浪,诗人为了避免对海浪的庸常描述,用“竖起的毛发”重新解释了海浪跃起的样子。
我曾倾听/海贝里面沉睡的摇铃
类似的描述还有:海贝里沉睡的舌头,海贝里沉睡的耳朵。
头发是飘飞的裙摆
一排排灵魂,安静地睡在书店
烟头是魔鬼的使者
诗句模式④,让A做A做不到的事。
步骤:1,写下事物A
2,列出A做不到的事
3,硬让A去做
如:
音乐厅里响起一个国家/那里,石头比露珠还轻
再如
猫头鹰扇动翅膀/并继续苦思冥想
又如
银河在解冻。像一只/纸扎的筏子,月亮在渡河。
六,用意象写诗的好处
充满歧义,意思或意味难以穷尽,正是意象比直抒胸臆高明的地方,它使表达有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千人有千种解释。这也是意象得到诗歌青睐的真正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