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历史.地理.人文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记癸巳梅月拜武侯墓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记癸巳梅月拜武侯墓

作者: 九小巫柠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6:44 被阅读0次

这是旧文新发,整理文件的时候看到的,回想起大学写生的日子,很是怀念。


前蜀贯休有《寄王涤》诗云:“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农历四月,将入梅雨季节,伴着湿润的空气,我们踏上了大学最后一次写生的旅程。而梅月的特点也在这次写生中体现出来,开始几日均是阴雨连绵。写生日程过半才开始艳阳高照。顶着烈日前往本次写生最后一个地点——武侯墓,众人均有些兴奋和放松。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是南宋诗人陆游在《游诸葛武侯书台》中对武侯祠的印象,而“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则是他对武侯墓的描述。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在汉中市勉县定军山脚下。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

入陵园前抬头一望,“武侯墓”三个大字的牌匾端庄大气,仔细端详落款,原是“长安茹桂”,乃我们学校的老师,实乃有幸。

武侯墓牌匾(作者摄)

入得陵园大门,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各种绿色。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武侯之墓”。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壮汉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但是,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武侯墓(作者摄)

这个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导演”了这出戏剧,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武侯墓(作者摄)

相比之下,曹操的墓也十分隐秘,直到2009年才确认发现。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安阳),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 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中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算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曹操与孔明,都采取了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但前者虽出发点为薄葬,却仍被认为是一种“奸诈”,后者虽间接害死了四个无辜壮汉,则被理解为“机智”,其中的微妙之处,颇值得后人细细玩味。

另一方面的说法是,根据诸葛亮的遗命,后主下令将他的遗体葬于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可能为了提醒蜀汉君臣不要忽视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要忘记继续北伐的既定国策。由于后代人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爱慕,故千余年来尽管历经沧桑,但“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迄今仍然得以保存。

“长星不为英雄住,叶洛秋风五丈原。”这位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史上杰出的宰相和贤臣,终于怀着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未竟之志,与世长辞。诸葛亮的赍恨以殁引起了当时以及后世的无数仁人志士的悲悼与惋惜。他的肉体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早已化为尘土,可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却始终与世长存;他的闪耀着无限光辉的英雄业绩,则永垂青史彪炳千秋;他的不怕困难的坚定意志和卓尔不群的高风亮节,则是不同凡响仪型百代。作为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位历史人物来说,除了难以避免的时代局势之外,他的思想、志节以及著述也都成为祖国璀璨博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并从中汲取具有积极意义的精华加以发扬光大。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记癸巳梅月拜武侯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y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