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虎突然私聊我:浅浅,请教你一下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问他哪方面的?
他说自己的一生,感觉这么多年一事无成。
我说真巧,应该大部分人一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我说我也是啊。
他表示惊诧:“你?”
我笑:“是啊……”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啊,虽说二八定律,其实二八都不一定能到,或许不到10%的人能拿到英雄剧本,其他90%都是NPC啊,也就是说,我们大概率会和身边的人一起,庸庸碌碌过完一辈子。
人是社会性动物,你要避开90%的环境,遇到那些自主创业、创新型想法的逆天改命小分子,其实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遇到就珍惜吧,遇不到,要么通过读书进行灵魂与思想的链接,要么就做一个平凡世界里的苦行僧,就算周遭全是反对,走自己选择的路,内心总是安定的。
有时候我觉得或许一辈子不觉醒,说不定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但是小虎同学明显已经是一个觉醒的灵魂了,他突然审视到自己的碌碌无为,并且寻求改变。这真是一件不错的事,毕竟看到了才是改变的起点。
人生有很多的维度,万维钢老师把它简化为三个:“食物链”“智识链”、“幸福链”。
每个人在这个食物链上的地位,取决于他掌握得资源。资源不一定是钱,还可能是权利,或者是过硬的社会关系、独一无二的技术、出众的美貌、影响力巨大的名望等等。
所以我们首先,先将小虎同学提出的问题定义为是食物链上的问题,站在食物链较高的位置,自然不会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那么咱们还是来做道题。
给你20根意大利面条--是没煮过的、长长的、比较粗、比较硬的那种,一根绳子,一条一米长的胶带,一块棉花糖。20分钟之内,看你有什么办法能用这些材料把棉花糖放置在一个尽可能高的位置。
有位研究者拿着这个问题测试了许多人,他想考察不同人群的创造性。他测试过工程师、商界人物、MBA的学生,据说,表现最好的人群是6岁幼儿园小孩。
好的这时候你要说了,小孩创造性就是比成年人好。但小孩可能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先进。他们没有想太多,直接上手尝试,一个方法不行就换一个。
这个风格非常符合企业家精神。实干家不需要精准调研,不用考虑太多,多尝试新事物,在行动中获得想法。所谓“保金斯基三原则”,就是要在可控和低成本的状态下尽可能多的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取得反馈。
成功有很大运气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和事业就需要运气,但是其实运气也是可以“调整”的,还真有人专门研究过运气,研究者对比认为自己“运气好”和“运气不好”的人,看他们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区别,结果发现:
区别运气好和运气不好的关键,是你是否经常尝试新东西。你尝试越多你遇到好东西的概率就越大。
愿意多尝试的人运气好,这一点还有直接证据。
有经济学家统计过,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频繁跳槽的人,等到他们稳定下来以后,收入会高于那些在一家公司一直干到老的人。这些人一开始通过频繁跳槽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然后坚持了下去。
科学家也应该多尝试,有研究称,普通科学家业余爱好的数目跟一般人是差不多的,高水平科学家经常有两倍于一般人的业余爱好,而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则是一般人的三倍。
兴趣广泛真是一个优点,它能带来好运气。
硅谷有句格言叫“多失败,快失败”,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我们寻找那个值得坚持的事业的方法。
其实不止是小虎,我遇到过很多朋友,他们非常焦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想要做什么,我都会告诉他们,你应该尽可能多的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也不要抱有多高的期望。
失败是正常的,与想象完全不同也是正常的。这很像是找对象,地球上人那么多,但是能让你真正喜欢、相处真正欢喜的也没几个。
但是你终究是要去寻找的:)
我在蜷缩了半年以后,终于又起来了,浅浅同学又回来了:)
希望小虎同学也能通过尝试,找到他喜欢的工作。
希望小虎同学也能遇到他喜欢的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