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坐在这里,提笔犯愁,写文章心烦意乱,完全不知如何下笔。
曾经,我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上大学期间,把图书馆文学那一层的古今中外名著大致翻了一遍,总去借书看,经常一个人跑到期刊室,一动不动坐上一天,摘抄本一大摞。
而如今,我已许久不曾翻阅小说与流行期刊,看不进去,也坐不下来。看书只看高深的学问,只看有用的期刊,只读需要的书籍,不问兴趣,只讲需要。
我不知道这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猜一定是退步了,因为我早已没有那种对阅读与写作的狂热了。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每次发了新书,我都会把语文课本和读物一口气读完,连练习册都读得津津有味。中考的时候,一个同学做古诗词填空做不出,我居然感到很诧异,在那时的我看来,诗歌是无以复加的优美,每天真的会抽出时间读诗。
高三要做大量的卷子,每次做累了,就会翻出一张语文卷子,从头到尾做一遍,好像就又找回学习的勇气了。高考第一天的那个早上,起得太早,甚至还做了一份语文卷子才去考场。高中时候,每周六下午只上两节课,一般都留给语文课,同学们都着急写完卷子回家,老师也不要求必须写作文,可是我每次都会写完作文再走,因为我喜欢写作。那时候语文总能考120分以上,作文平均也能拿47、48分的样子。高考也没有下来120。
那时候每个月的读者和青年文摘有人买了,我都会借阅,有时自己也会买来跟大家分享,看到好的句子,就一定不辞辛苦抄到本子上,在早自习的时候大声朗读。多久没有真正大声读过书了,现在读书,相对欣赏而言,更重要的是挖空的脑子的去理解与构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次听到这些,是高中语文课上,张老师带我高一高二两年的语文,在我看来,他真是一个神人。上课很少带书,每节课的前半节都是一个人神侃,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和诗文,讲到那里信手拈来,讲到兴奋处,就会把右手伸到脸前,做出一副手里拿着纸张的样子对着手摇头晃脑地背诗,奇的是,他总是说他都是随便讲的,大家不要做笔记,可是我们总是出神地听他神侃,一边记到本子上,早自习的时候读。那些内容,一直到现在,在我看来,都是差不离的。
这个老师大概是我目前为止遇到过的我认为最有才华的人了,也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对语文有了超乎寻常的兴趣。后来我读了师范,学了很多教育教学的理论与知识,但是在我看来,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好老师,并不是一件需要很多技巧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踏踏实实的努力,你的个人魅力,不是演出来的,而是需要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起来的。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需要有一缸水。做老师的前提就是你要有水平。我还经历过一个很糟糕的老师,是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她每节课都把教师用书上面需要老师讲给学生的东西,不经过过程而直接把结果写在黑板上,比如哪一段话有什么内涵,不讲,直接把需要你体会的内涵写在黑板上,你自己抄到书上,然后拼命得背。老师就负责检查你背会了没有。那时候一直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分段,为什么是这个意思。那位老师只是简单地把需要你掌握的内容告诉你而已,你需要一瓢水,于是就劈头盖脸地泼到你头上,不管你是想要喝水还是想要洗澡。
讲到这里,不由得反思,怎样才是好老师。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希望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能够好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