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成长励志
小白到大师,你还在指望一万小时定律吗? ​

小白到大师,你还在指望一万小时定律吗? ​

作者: 涅槃写作健身馆 | 来源:发表于2017-11-02 16:54 被阅读411次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许多优秀音乐家、运动员、成功人士的调查数据,显得真实可靠。

    此定律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人人都想成为大师,获得成功,只是一直苦于寻求不到一个可行的方法。

    一、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吸引人?

    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渴望。人们相信真理就是简单的,如一句谚语所说“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和最朴素的”。

    一万小时定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只要自己努力坚持,达到这个时间量,就一定能够出人头地,实现人生逆袭,跻身顶级大师之列。

    另外,这个定律也完全符合人们千百年来认可的道理:即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付出才会有收获。

    作者在书中写道:

    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这个定律乍看上去无比正确,但思考一番之后,发现它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许多的限定条件,它仅仅是畅销书作者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二、这个定律错在哪?

    先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我的母亲,一辈子做菜,却没能成为米其林的厨师;父亲每日饮酒,几十年了,还是没能成为品酒师;而我自己是个吃货,吃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成为美食家。

    我们每个人花在这些事上面的时间肯定不止一万小时了,但为什么依然是普通人?

    有车一族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刚学车那会,进步很快,从不会到会。拿到驾照后开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车,技术进步也不大,更不可能成为赛车手。

    那些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人,每年大小赛上百场,打了那么多年,还是没能进NBA,甚至CBA也进不了,为什么?

    这样的例子身边还有许多,人们乐观地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驾驶;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多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没有进行刻意提高的情况下,在一个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因为止步不前的能力,在太久之后由于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影响,会出现缓慢的退化。

    如果给一项能力打分,顶级满分是100,60算及格。我们许多人通过持续地努力,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及格。

    如同我母亲无论做什么菜,味道都不会太差;经常开车的人,在拥挤路段能娴熟地避让,不会产生刮蹭。

    一万小时定律对于达到60分的阶段是有用的,通过持续训练,可以做到从无到会的过程。但要达到顶级的100分,就不太可能了,因为我们只是在已经会的基础上一直重复罢了。

    这40分差距,就是平凡与伟大,普通跟大师的距离。

    这种重复的努力被科学家称为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三、如何跃迁,完成人生逆袭?

    无论在任何领域,当你达到一定的高度,想要再往上一点,付出的努力可能就是之前的许多倍。珠峰最难的是最后几百米。

    普通人经过练习后,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再往上攀爬,就得依靠刻意练习了。如果你对某一个事物只是抱着兴趣玩玩的心态,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

    刻意练习很辛苦,是一种磨炼,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驱动力,许多时候会显得枯燥无趣。所以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为支撑,把目标定为行业顶级大师,才可能给你提供足够的动力。

    刻意练习的注意事项:

    1、找好定位,选立目标,足够细化。

    首先要明确你要学什么,比如写作技能。如果把目标定为提高写作技能,还不够准确,因为写作包括的内容太多了,选题、构思、框架、标题等等一大堆。

    我们不能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定目标要足够细化,细分到能立马上手操作的地步。比如先弄懂怎么写标题,以这个为目标带着问题去进行资料收集、主题阅读、做笔记思考。等到这个目标达成,然后再定下一个,这样不断地积累才能持续进步。

    2、走出舒适区,拒绝安逸。

    当一个人在某项技能上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就会产生本能反应。比如流水线上的组装工人可以迅速地组装一部手机;钢琴师不用看键盘和曲谱,面带笑容悠然弹奏。心理学家把这种能力归结于人们做决策时的“经验系统”。

    这种状态下便是舒适区,我们会感觉很自然,没有压力,不用太多思考。而刻意练习要求我们跳出舒适区,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自己一直处于认知阶段,这是很折磨人的,也是一种反人性的做法,

    许多写文章的人,坚持日更,写了几十万字依然看不到多大进步,就是因为一直待在舒适区。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和套路去写,守着一点点小利益不肯放弃,不思求变、求新,怎么成长?这样写再多也没用,写一篇好文,比写百篇烂文强不知多少倍,因为前者是在成长,后者是在原地打转。

    3、建立反馈机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很努力去学、去做,但不知道效果怎么样,是否一直在正确的方向?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老师或者旁观者,给出指导,帮助自己跳出思维怪圈。

    阿图•葛文德,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他曾在书中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总感觉不够满意,无法突破上升的瓶颈。

    于是自己出钱雇了一位资深退休的外科医生,请他在自己手术时在旁边看,然后给出批评意见。结果发现,其实很多细节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间的。

    当然普通人没有钱像阿图•葛文德那样做,但有许多资源是可以利用的,比如现在流行的微信学习群。另外,反馈不仅指明确的老师,也可以是工作的实际效果。比如文章的阅读量、点赞数,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销售额等等。

    及时收取反馈是验证自己学习优劣的有效办法,同时也能增强自信心,不断调整自己,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要越错越远。

    总结与思考:

    我们习惯沉溺于自己获得的成就,但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做到了极致,而只是一点点小成绩便沾沾自喜。陷在这样的喜悦之中,就不太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同样的,我们也时常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看不到进步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那么哪怕是十万小时的努力,其结果也只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稍微优秀点的普通人而已。今天这篇文章想告诉你的是:只有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才有可能让你成为大师。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吧,鼓励我为大家奉上更多精彩的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白到大师,你还在指望一万小时定律吗?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ca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