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上次写文的时候还是交学校实习报告的前夜,要不是云姐及时提醒恐怕是下次提笔又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今天云姐微信发我一个还不错的书店,恰逢书店就在前门,也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积极些,于是也没做什么准备便乘上了前门的地铁。
说实话今天开始本来想写点关于最近的想法以及开始这些“东东西西”的原因,但后来觉得,对于我这样一个容易动摇的人来说,还是坚持一段时间有了成果在与大家分享吧,哈哈。
从798到前门地铁也就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其实书店的位置在前门大街的东侧,原本这里应该也是老北京的胡同居住区,只是最近的棚户区改造刚刚整理完毕。
比较不走运的是今天书店还没有营业,不过透过窗户和大玻璃还是能依稀看到室内还不错的小设计,不知怎的学习工作越来越久就越来越难感到建筑的感动了了,也不是建筑不好,粗糙的设计很容被甄别出来,好的设计也很多,但感动的事情好像却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可能才是最接近真正建筑学的吧。
其实今天以外的发现是这个片区的整体修复或者说是建设从大的方面考虑整个片区的业态规划是对的,起码这里不应该是“闹”的商业,可能这种公园加原住民的生活广场还是比较合适的一种解决方案,只要是“静”的,就对了。
今天意外发现很多路人在问门牌号,再说自己印象中的这里曾经的样子。估计这应该是曾经这里的居民,或者曾经的孩童时代在这里,有位大姐说四岁时在姥姥家住过,姥姥家的二层楼但怎么也不能确定是不是那座或者另一座,旁边拍照片的大爷鼓励说“没事,就当回家看亲戚了,敲门进去问问”。有位大叔和两位老人比划着自己小时候的街道“当时我记得门不在这个位置”“没错这就是21号”......
其实我还挺喜欢中国人这种落叶归根的情节的,有人觉得这可能是一种累赘,我倒不觉得,有根反而是对不够自信的人一种勇气。
今年过年回家,听说家里的村庄今年5月份就要被政府棚户区改造了,开始其实我心里是不太喜欢这种方式的,因为首先,我小时很多记忆都是在那个村庄里面的,妈妈和婶婶们在村里池塘洗衣,老爷爷老奶奶们在傍晚的麦场吃放乘凉,我在和小伙伴夜里捉爬树捉知了猴......这也可能是我跟一些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经历吧。也是因为这些故事有时候会给自己更多的自信,很难想象大家搬到楼上后的样子;其次大家确实是真正的农村不是棚户区。
曾经调研济南商埠区的时候,当时还是比较新鲜为什么专家学者不主张拆二原住民极度渴望拆迁的问题。不过我也渐渐理解大家为什么对拆迁的渴望,一个农民八九十几年的收入可能都不及一次拆迁款的补助。祖宗留下的是什么,我们要为祖宗做的到底是什么,但这一切都要在生活还得继续的前提下进行的。
嘿嘿,说的有点远了,如果下次有机会真想跟大家分享下爷爷的爷爷的故事,还有我那个长大的村子里的事情。第一次就写到这里吧,下周见。
书店大门书店还未营业,估计得过了年关吧。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第一次试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