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之于人,有如我们的一日三餐,我们很熟悉情绪,但几乎很少人知道,情绪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情绪到底从哪里来的?人类的本性从何而来?到底谁在主宰着情绪?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估计很少人会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也正是因为对它太熟悉了,导致我们不再去追问它。
这就是生而为人的第一个难以跨越的槛,越明了,越确定,越理所当然的事情,越会成为我们思维的盲点,一旦我们认为我们看明白一个事情,它随即不再是我们追问的对象,它于是成为我们的边界,我们就被禁锢在边界之内。
实际上,我们都是被禁锢在情绪的边界之内,更为可怕的是,在它的边界内,我们都认为我们是有智慧的,而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一旦认为自己有知,自己随即变得无知。
因此,要搞明白智慧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明白情绪是什么,为什么它反而是首要的?
苦乐的本质
探究人类的所有问题,特别是人类本性的终极答案问题,我们首先都必须追究人类的起源问题,也就是人类何以成其为人类的问题,这决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夸夸其谈,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成因,都可以有无数个影响因素,比如一个人说我此刻不高兴,那么我们要考究为什么不高兴,则可以有无数个原因,但这些无数个原因却是由某些共同的原因导致的,这些在背后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我们把它叫本质。
尽管如此,我们也只是考察相对本质,相对把问题看得更清楚,那个绝对的点是我们相对的人永远无法企及的。
因此,情绪的本质就绝不是仅仅是开心快乐痛苦这么简单,这些只是表象,但是我们必须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开心快乐与痛苦?为什么人生需要苦乐?
这好像是一个不问自明的问题,但它却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为什么需要苦乐?我们人类世界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苦乐上找到它的缩影,都是某种程度上苦乐的体现。
苦,可以驱使我们去回避它;而乐,则是我们所渴望的,追求的。
因此,苦乐,就是跟我们趋利避害的本性相对应的,或者说它就是由趋利避害延伸出来的,它就是我们的趋利避害。
利与害的本质
再一个不问自明的问题:为什么生命体需要趋利避害?所谓的利与害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万物都是由能量转化而来的,特别是生命体,它是反能量自发状态的结果,因此,生命体要维持它的结构,就必须时刻从外界获取能量 ,而所谓的获取能量与被获取能量是同一回事,生命体以吞食其他生命体来维持其生命。
因此,吞食其他生命体就是利,被其他生命体吞食就是害。
实际的模型可能远比这个复杂,但我们这里只讨论主要的模型,理想模型。
这就是自然选择,有利于生存的能力被选择,不利于生存的能力被淘汰。
因此,利与害的本质就是自然选择本身。
自然选择
因此,我们要追究情绪,就得追究到自然选择,那么自然选择选择什么?这又是一个不问自明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很多人存在误区,即自然选择不是强者生存,是适者生存。
很多人认为自然选择是强者生存,持有这具观念来看待演化,就容易进入误区。
真正的自然选择是适应者生存,那么这里就导出环境 ,自然选择是选择那些能适应环境的基因。
比如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我们可以想像,早期所有鹿极有可能都不是长脖子的,因为此时植物食料丰富,但随着种群数量的繁殖及来自其他物种的竞争,植物食料开始大量不足。
于是出现一类随机变异的长脖子鹿,它能吃到其他鹿及其他动物吃不到的高处的树叶,于是它存活下来,而其他鹿要么被淘汰,要么往其他方向进化,进化会朝哪个方向演化,完全是随机的基因变异,然后哪个变异出来的功能刚好与新变化后的环境相匹配,那么这个基因就被自然选择留存下来。
关于基因遗传变异的另外一个误区,它确实不是强者文化,它的变异基因是首先要被淘汰的,我们知道DNA的突变率极低的,可能接近十万分之一,十万个复制里面才产生一个变异。
这个变异率是与环境的变化率是相匹配的,宇宙的大尺度的稳定极有可能就是环境变化率的决定者,因为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早期是极其均质的,即我们这个宇宙各个方向上都是极其相同的。
宇宙微波背景是我们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当宇宙刚刚380,000岁时刻在天空上。它显示出微小的温度涨落,对应着局部密度的细微差异,代表着所有未来的结构,是当今的恒星与星系的种子
宇宙的这个特征,决定着我们环境的稳定特征,而这个稳定的特征是生命诞生的首要条件,因此,基因遗传的突变率跟宇宙早期的差异率,竟然是几乎接近的,都是十万分之一。
这绝不是巧合,这是万物在一个规定的主导下一系演化的证据。
因此,宇宙的这个稳定的特征决定着后续所有演化物都有一种追求稳定演化的倾向:
其中第一个倾向,就是基因遗传的稳定性,遗传首先要求稳定。
第二个倾向,就是稳定性中的不稳定,它是导致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原因。
因此,宇宙大尺度的稳定及宇宙极小概率的变异,是导出我们当今这个世界的关键,而要追究后演物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
我们通过前面的一系列推导,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得出,我们所要考察的情绪,它的本质就是自然选择本身,而自然选择的关键,就是匹配生存环境,与环境匹配的留存,不匹配的被淘汰。
利就是留存,害就是被淘汰。因此我们都趋利避害,因此我们都想离苦得乐。
我们前面也得出,自然选择的核心是匹配环境,因此,要探究到底是什么在规定着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必须考察与当时形成人类情绪相匹配的环境,环境是它的决定者。
首先,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几乎100%正确的推断,即我们人类的情绪绝不是近代几千年形成的,因此,如果我们通过观察现代人来研究情绪,那么导出的结论肯定是值得怀疑的。
人类的情绪,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前形成的,是严格与当时的环境相匹配的。
动物情绪
我们是在丛林中形成我们的情绪的,我们人类的情绪是为成为一头合格的动物而生的。
我们人类今天文明化了,我们处处在讲文明,结果导致一个问题,我们严重的排斥贬低动物情绪,我们不承认我们身上的动物情绪,这使得我们看不清情绪的真实面目,当你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时,你就会迷失甚至恐惧,恐惧自己身上的那股狂野的动物性,这反而会导致我们被蒙蔽在情绪的主宰下而完全不知。
要看清楚情绪的本质 ,就必须承认情绪的动物性,它是为动物而生的,它是为几十万年前的丛林环境而生的,而此时,你必须是一头合格的动物,才有可能在丛林中生存下来。
无处不在的恐惧
恐惧之于情绪,就相当于情绪之于人一样,恐惧情绪是人七情六欲之首,它是我们在丛林时代生存下来的关键,任何一头动物,在丛林中觅食时,它首先要警惕的,就是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
而恐惧情绪,就是我们对一切动静都保持警惕的首要能力。
如下图所示,当我们在丛林中觅食时,任何视觉信息都会首先进入我们的下丘脑,这是信息中转站,随后这里的信息会往2个方向传送。
信息首先送到我们的杏仁核(Amygdala),这就是我们的恐惧中心,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短路(low road)直达恐惧中心,首先引起我们恐惧。
比如我们脚下的那片草突然有一点动静,我们第一时间条件般的就往回跳,主导这个反应的就是我们的杏仁核,它的活化会促使机体的神经网络释放相应的激素,比如肾上腺素,使得我们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肌肉供血量增加,它使得我们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同时进入警戒状态,我们条件般的往回跳,就是瞬间爆发的表现。
这个动不动听到,看到,感觉到任何一点动静就警惕与恐惧的特征,就是我们在丛林中生存下来的首要情绪,它是丛林特征的首要规定性,因为假如一个基因没有这个保命的恐惧情绪,即使100次里面有一次是真正的危险,那么一次的危险就可以使得这个基因断绝。
因此,即使100次都是无关的危险,机体也要恐惧警惕100次,它是活命的首要保证。
这就是丛林生存法则,我们必须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恐惧起来,才有资格生存下去 。
大自然不会给任何基因第二次机会。
因此,理解人类的情绪,要理解我们的任何行为,我们首先必须从人类或者说所有动物的恐惧情绪考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恐惧情绪驱动着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所有反应,只是被我们描述为不同的感觉而已,而它的本质都是恐惧情绪的延伸。
比如我们可以早上起床就无缘无故的有点伤心,有些忧愁,这样的情绪会促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切,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我是不是最近太安逸了,需不需要改变一下,这种避害的恐惧情绪,会促使我们去往趋利的方向努力。
这就是恐惧的积极一面,也是它的合理之处,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大多都是恐惧塑造出来的。
比如我们会将所有食物煮熟,是因为生的食物里面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我们恐惧生病;
我们每天早晚刷牙,是因为我们担心蛀牙;
我们让小朋友早早就学数理化,学习各种兴趣班,是因为担心孩子以后跟不上社会。
所有你能想到的行为,基本跟能恐惧情绪匹配上,正因为这些恐惧情绪,我们因此能健康快乐活着。
马斯洛的人的五层需要的最基本两层需要就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其本质就是恐惧驱动的需求,因为没有食物会死,机体不安全也会死。
再比如,我们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的首要反应,就是有一个恐怖化的“万一”存在:
万一草丛后面是一只老虎怎么办?万一今天找不到食物了怎么办?
万一没法完成销售目标怎么办?万一失业了怎么办?万一面试不上怎么办?
万一考不好怎么办?万一同学们不喜欢我怎么办?
万一孩子生病了怎么办?万一孩子在学校里被欺负了怎么办?
我们的大脑里会有无数的恐怖化想像,这些想像驱使我们去趋利避害,它是我们活下来的关键。
这就是恐惧在人性里面的份量,它是严格匹配当时的丛林时代的,每一个不确定性,都会成为我们的恐惧之源。
理性脑
恐惧会像一只无形的手,生活中如果每一个点都恐惧,就会有无数只手抓着我们,我们会因此动不了,这个基因就会被淘汰,因此,基因继续突变,其中一个方向就是进化出海马回及人类的前额叶皮层。
我们上面说到任何外界的一个刺激点(嗅觉除外),都会在下丘脑这个中转站中转:
其中首站就是到杏仁核,这就是短的路线。
信息在发往杏仁核的同时,还发往我们的额叶皮层,也就是我们的理性脑。这是长的路线。
理性脑会对这个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它会从管记忆的海马回中调取历史经验来对信息源进行判断,然后再对杏仁核发出是否继续恐惧还是需要终止恐惧的信号。
以老鼠为例子,上面短的路线的反应时间是12毫秒,长的路线是24毫秒。
比如我们脚下的草丛突然有一点动静,低头一看好像一条蛇,短的路线迅速调动杏仁核恐惧中心使得机体立即反应,往回跳。在往回跳的同时,下丘脑的信息同时也送到大脑额叶皮层,此时已经看清楚了信息源,原来是只是一树枝,于是大脑发送信号给杏仁核,说根据我的判断,那不是危险,你可以停止激素分泌了。
恐惧情绪的激素水平下降,于是我们冷静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理性脑的作用,它是用来纠错的,因为我们对一切都首先会产生一个恐惧化的情绪,充满恐惧化的生活将使得我们无法动弹,因此,假如一个基因只会恐惧,它要么饿死,要么焦虑而死,因此它首先会被淘汰。
理性脑的关键作用就是当外界的刺激与内在的认知无法达成一致时,理性脑的任务就是让他们达到平衡,因为任何一个不确定性的刺激源,都会让我们不自觉的保持持续的恐惧,理性脑就是必须把这个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不管外在的情况如何,我们的内在必须平衡。
比如针对上面所有万一的情况,理性脑就会从我们管记忆的海马回中获取相关经验信息,来给这些“万一”找理由,使它们从疑问状态转为确定状态。比如:
万一今天打不到猎物怎么办?理性脑:那就采集些果子。
万一失业了怎么办?理性脑: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重新找一份工作完全没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理性脑:放心吧,这个园的老师都很专业的,应该没问题。
任何的恐惧与担忧都会打破平衡,产生焦虑情绪,而理性脑的责任,就是把不确定性的担忧转化为确定性,使得机体取得平衡,于是负面情绪消失。
如果一切都这么简单,那么人生应该是比较容易幸福的,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自动化
我们前面指出,人体的一切功能都是严格的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相匹配的,而恐惧情绪就是第一个必须被严格贯彻的。
丛林时代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总是匮乏的,它的最本质是能量的熵增定律,因此演化出万物进化的第一原则,即最小作用量原理,在这个原理的规定下,万物在进化其能力时,都遵循着最有效且最省能的规定。
我们把这个最有效且最省能的能力表达为自动化,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本能反应,有些类似物条件反射。
如巴甫洛夫训练它的狗一样,他发现狗在看到喂食人员时,就开始流口水,于是他设计一个铃声实验来训练狗对铃声的反应,每次喂食前,铃声都会先响声,然后就给狗食物,在多次训练后,狗一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于是狗建立起了对铃声的反应。
我们人类的用智方式可以参考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来理解。
比如我们的视觉,看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对应400-700纳米光波的波长,光波是能量,不同波长的光波对应不同的能量,相当于狗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对波长反应,那么我们将面对300个无区别的数字,这将使得我们对能量的反应速度大大降低,同时每次都必须面对300个无区别的数字,会大大增加我们的能耗。
对于一个生活在丛林中的物种来说,这首先会被淘汰的。
于是基因在随机的突变中,出现了能把这300个频段的光波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建模成6种可区别的主要颜色,然后对颜色进行直接反应,这大大提升我们对能量的依存效率,比如此时,我们可以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中,轻易的看到一颗红果子,于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依存变得高效且省能。
再比如我们的听觉,它的本质是机械振动波,我们能听到20-20000HZ频率的振动波,但是我们依旧不是对它进行直接的反应,我们的耳朵把它建模成轰鸣作响的声音,以便可以快速省能的对它进行反应。
对比式的用智方式
单单把世界进行建模,还不足以形成我们快速省能的自动化反应,自动化反应的核心在于我们建模后,模型形成了可参考系,我们把模型里面的任何一个参数放到参考系里面,瞬间就能对信息作用初步判断。
比如如上这图,中间的字是什么?
看到是13的,则它调动的是我们大脑里面的数字模型。
看到是B的,则它调动的是我们大脑里面的字母模型。
只是看到一个黑色图形的,则只是调用到我们大脑里面的颜色模型(光波模型),或者还有图形模型。比如小孩就是看到这个。
如上这张图,我们为什么能快速的看到红色的果子?就是因为我们大脑里面先天已经建模起来的颜色模型,红色在一片绿色中,或者在任何其他颜色中,都可以快速被识别出来。
比如这图中还有未成熟的绿果子,它之所以绿是因为对人体可利用的能量还不多,因此,它还不希望被采摘,我们如果是在丛林中寻找食物,是很难发现这些绿果子的,因为它伪装在参考系中。
因此,这种以参考系为参照物的用智方式,基本就主宰着我们对外界的识辨反应,我们的用智方式都是通过这样模拟与类比来达成快速的判断。
我们要看清楚任何外界信息,我们必须要有参照物,必须放在模型里面,才能达成有效的判断。
比如上面的字母模型或者数字模型,就是参考系。
比如下面这张图,你要看到什么动物,你就必须在大脑里面事先有对应的模型,这里据说有16种之多,你认知模型越多,你看到的世界就越多。
比如这张图,是地中海周边的模型,如果你大脑里面没有该区域的地图模型,你也决看不出这个图案是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片黑。
如下这个图,一直看不出是什么,或许是我大脑里面确实没有对应的模型,或者是有,但是我没法调动出来匹配它。
这就是世界,你没有模型,你就看不到;即使有,你调动不出来,同样也看不到。
镜像神经元
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一类神经元细胞,就是这个用智方式的极致体现,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细胞,它就像镜子一样,会自动模拟拷贝一切的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及动作。
(A)猴子没有任何动作时,对应没有活化的神经元细胞X。
(B)猴子抓取球时,神经元细胞X活化。
(C)猴子没有动,但是眼睛看到了其他猴子抓取球的运作,于是它大脑里面的神经元细胞X再次活化。
研究人员发现,实验中的猴子,看到了其他猴子抓取食物,即使这只实验中的猴子没有动,但它的大脑对应的神经元细胞也会活化。他们发现,即使是听到伙伴捏碎花生壳的声音,它的对应神经元细胞也会活化,尽管这只猴子什么事情都没做。
研究人员把这种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它会自动拷贝所有外界的信息,而我们在显意识层面,不一定会觉知到。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清晰的了解人类的用智方式,它像镜子一样,会把所有外界的信息如实的拷贝,形成模型,或者触发动作,或者存储模型,存储到我们的海马回中形成经验体系,然后自发的促使机体作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动作。
它像一只无形的抓手把这个世界密集的联系起来,在镜像神经元的眼里,每一个大脑都是连接的。
对方做出什么样的动作,说了什么样的话,我们的显意识不一定会照着做,但是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却如实的拷贝了,一旦模型自动匹配上,我们的机体就不自觉的紧张起来了。
正如上面视觉通过短的路线对外界进化快速本能反应一样,我们的理性脑还没意识到,但是机体已经完成反应,理性脑事后才对反应进行解释,其本质也是调用背景模型对镜像神经元上刚对外界拷贝到的信息进行解释。
情绪是主人,理性是奴仆
因此,机体的任何情绪反应都是快于我们的理性脑的,我们上面说到,我们会不自觉的就觉得心情不好,觉得伤心,其本质就是镜像神经元上的信息匹配了某些不确实性的恐惧模型,但是我们的显意识并没有觉察到具体是什么,镜像神经元直接通过了下丘脑触达杏仁核的恐惧中心这条短的路线,直接引发机体保持警惕的情绪。
于是,理性脑在情绪起来后,会去反思为什么,是不是我刚才看到了什么了,引发我的焦虑与担忧,或者是镜像神经元拷贝到的信息引发了我们的那些“万一”的恐惧,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的担忧:
比如看到老师可能就会引发“万一考不好的担忧”,
现在一出门或者与陌生人接触就可能引发“被感染病毒的担忧”,
孩子说不刷牙就会引发“蛀牙的担忧”,
所有的担忧,都是瞬间自动化调动的,它是我们用智方式的最极致体现,因为情绪首先是保命的,镜像神经元获取到信息,使得机体立即产生情绪,这整个过程,我们的理性脑都不知道,理性脑都是后知后觉,它都是事后才出来调节的。
但是即使是理性脑,它的首要用智方式,也是自动化的本能反应,它也是首先直接调动大脑里面事先的模型去快速判断的,因为这样子最高效,或者说我们数百万年都是这样的用智方式,它在默认情况下也是自动化的。
因此,理性脑通过模型对比镜像神经元上的信息,完全快速判断,这种本能的用智方式,可消除情绪,也可产生情绪,因此大多数情绪下,理性脑也不理性,它仅仅是调动大脑中事先的经验模型对情绪进行判断。
比如白人一看到黑人,大脑杏仁核会自动活化,大脑自动恐惧,而此时大脑的显意识层面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已经恐惧,只是感觉对眼前的这个人不是很好,我们此时的身体反应可能是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眼前的这个人的信息,进入镜像神经元,然后与我们海马回的经验模型进行对比判断,大脑判断出这是个危险的人,于是直接引发恐惧,整个过程是瞬间自动化完成,我们自动产生恐惧,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事先存储了种族偏见的恐惧模型。
在接收到了机体恐惧的信息后,大脑显意识层面的理性脑,会出来分析,如果你显意识也坚持这样的偏见,那么这个恐惧会放大,直至把人笼罩。
承认情绪的地位
本文把纯粹的理性逻辑以下的全部归为情绪部分,因此,情绪之于人,就相当于我们人本身,我们在文明化以前,经历200-400万年的演化,此期间是情绪用智方式使得我们生存下来,因此,情绪在我们人体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我们人往往觉得是自己在控制自己,但实际上是我们底下的那些原始的神经元组织,比如镜像神经元,而不是我们的显意识。
这就好比我们体内的所有神经细胞都有认知一样,是它们在主导一切,而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情绪来完成的,因此,是情绪主导着一切。
这张图,紫色的就是我们的情绪中心,这个部位成熟得早,绿色的是前额叶的理性中心,这个部位要到20多岁才成熟。
紫色通往绿色的是一条粗在的通路,而绿色通往紫色的是一条小路。
因此,情绪对理性的控制是强大的,而理性对情绪的控制是弱小的。
实际上,这张图还不足以体现情绪的主导地位,我们通过上面的人体自动化的用智方式及镜像神经元的分析可以导出,情绪对人体的主导是接近垄断性的,几百万年的基因进化就是在打磨完善情绪的反应机制,人体在成年之前,其主要都是在发展其情绪的能力,其后才是理性能力。
即使成年后,我们的日常的所有本能反应,基本都是我们情绪脑主导的自动化反应,因此,它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被打磨成如此高效的体系,以至于我们的机体都是在它的主导下自动完成控制,而我们的显意识层面的理性脑,不仅仅是后知后觉,而且在觉察到时,也是自动化的调动背景模型对它进行顺从式的解释而已,以图确保机体再次取得平衡,否则恐惧情绪会一直持续。
这就是情绪的本质,它基本是我们人的全部,而我们经常以为的理性逻辑,更多的也仅仅是服务情绪而已,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智慧只发生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因为你要纯粹把理性逻辑调动出来,你首先得了解情绪的垄断地位,你得怀疑情绪,你不能相信情绪,这意味着你不能相信你的感官,而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说人体的大脑有800亿之多的神经元细胞,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部门,在日常情况下,所有这些情绪部门运转得井然有序,他们管理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当这些情绪部门碰到麻烦时,才会把麻烦给到理性部门,理性部门对麻烦进行处理,然后反馈给情绪部门。
这就是我们日常的用智状态,它是与丛林环境严格匹配的,它是我们在丛林时代生存下来的保障,它是为成为一头合格的动物而生的。
而要调动智慧,则是需要强制性的把控制权从情绪部门拿过来,然后理性部门对每一个信息进行慢慢的推理与判断,因此,真正的智慧调动是反本能的过程,由于它是逻辑推导,因此它极慢,且极耗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进入这样的状态。
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智慧,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没有智慧,我们往往调动的,都只是情绪的本能反应而已。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不是我们没有智慧,而是我们不懂情绪,智慧来源于情绪之后,只有搞清楚情绪的这些机制及本质后,我们才有可能自主的调动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