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此曲只应天上有

此曲只应天上有

作者: 紫气东升 | 来源:发表于2022-08-18 22:38 被阅读0次

“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出自唐代伟⼤诗⼈杜甫的作品——《赠花卿》,约作于唐上元⼆年(761年)。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寻味。

赠花卿

锦城丝管⽇纷纷,半⼊江风半⼊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

全诗意为:锦官城⾥的⾳乐声轻柔悠扬,⼀半随着江风飘去,⼀半飘⼊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间⾥哪能听见⼏回?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过功,居功⾃傲,骄恣不法,放纵

⼠卒⼤掠东蜀;⼜⽬⽆朝廷,僭⽤天⼦⾳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后,⾼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奏舒和;皇太⼦轩悬出⼊,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逆不道。

这⾸绝句,字⾯上明⽩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弦外之⾳;有⼈则认为它表⾯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指摘,⽽是采取了⼀语双关的巧妙⼿法。字⾯上看,这俨然是⼀⾸⼗分出⾊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乱的.样⼦,通常是⽤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却⽤来⽐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和谐的⾳乐效果。“半⼊江风半⼊云”也是采⽤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蓝天⽩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云流⽔”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天上的仙乐,⼈间当然难得⼀闻,难得闻⽽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虚,虚实相⽣,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这仅仅是字⾯上的意思,其弦外之⾳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所居皇宫;“⼈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竟然“得闻”,不仅“⼏回闻”,

⽽且“⽇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盾的对⽴中,既含蓄婉转⼜确切有⼒地显现出来了。

宋⼈张天觉曾论诗⽂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露矣。”(《诗⼈⽟屑》卷九引)杜甫这⾸诗柔中有刚,绵⾥藏针,寓讽于谀,意在⾔外,忠⾔⽽不逆⽿,作得恰到好处。

相关文章

  • 云海

    黄山胜景 云雾似海 此曲只应天上有

  • 洋洋盈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此曲只应天上有

    好的音乐可以直达灵魂,所有的古典乐器中最爱编钟,第一次听到编钟演奏是在呼和浩特王昭君博物馆,一曲春江花月夜奏出了一...

  • 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简陋的教堂,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朴素的妆容,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无修饰感的演出服,然而却是我此生听到的最美...

  • 此曲只应天上有

    有些人说开悟怎么怎么容易,很多人就信以为真,不过是被灌了几碗鸡汤而已。那所谓的开悟有什么用?难道没听过得之难失之难...

  • 此曲只应天上有

    三个吹唢呐的,一个吹笙的,一个打鼓的,一个打钹的,一个打小锣的,十几个打大锣的,锣鼓喧天,唢呐和笙穿插期间,热闹非...

  • 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段时间,有些喜欢萨克斯音乐了。 每当早晨外出快走时,我总有些胡思乱想,无来由无目的的感伤,尤其是迷雾轻罩的时候,...

  • 此曲只应天上有

    如果听罢某人歌声或乐器演奏,表演者也的确高人一等,听者里有人站起来朗声来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此曲只应天上有

    “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出自唐代伟⼤诗⼈杜甫的作品——《赠花卿》,约作于唐上元⼆年(761年)。此诗有...

  •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曲只应天上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dy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