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将周冬雨与易烊千玺的演技推进人们的视野。大家对周冬雨的演技好评如初,对四字弟弟刮目相看。其中,还有一批人进入大众的眼线,施暴者和被施暴者。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他们都是一群孤独患者。
当孤独与孤独相遇,便成了一群孤独患者。有人强,自有人弱,有人欺,自有人被欺。

在我上小学时,班级里有一个小姑娘,小王,成绩较差,自然而然成了被冷漠的对象。其实不仅成绩差,整个人也没有活力,磨蹭无神,同学们便觉得她很好欺负,故意冷落她。
在小学时,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校园欺凌这个现象与词汇,只是觉得与自己不合的人自然而然就该被冷落。
那时候,跳皮筋不带她,放学走路时也不爱和她聊天。
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她是孤独的。她也不想学习成绩差,她也希望自己一点就通,她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她也想在拉直的皮筋上跳来跳去。只不过是没人带她,只不过是自己不够聪明,但聪明不能等同于合群,成绩差也不能等同于孤独。
后来升了初中,便有了一伙一伙的施暴者,同样还有一群独立的被施暴的孤独者。但似乎这时的施暴者不再孤单,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团体,但又好像他们因为孤独而走在了一起,只是一群形单影群的孤独者。
校园欺凌越来越成为社会焦点,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无论是何种,都可能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缺失。
《少年的你》魏莱的母亲根本不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施暴者,她将孩子所有的奖牌作为佐证。父母的盲目放宽信任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缺失。
在电影里,魏莱的跟随者从施暴者逐渐转变成被施暴者,也相当可怜。本以为可以依附强者,却最终被强者抛弃。当强者没有可以把玩之物时,那些没有后台的孩子便成了下一批目标。后台即是家庭。
但孩子总要交学费,那些没有后台的孩子偏偏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生活的困苦而奔波在外,缺失了对孩子的教导与谈心。
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关于校园欺凌的法律,已经尽最大可能保证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但在这里缺失的家庭引导与教育,何时能够补上?
七八点钟的太阳不应该被乌云遮住,乌云也不该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岁月拾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