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顾名思义,就是代替别人或者集体发表意见建议之类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代表享有如下权利: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履行如下义务:认真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的各项工作;但从媒体反映的情况来看,“在人大代表中,竟然有5年没有说过话的,这样的‘哑巴代表’竟然占到代表总数的30%~40%。另一种就是只说好话,这样的代表就更多了,有当代表几十年从来不投反对票的,甚至还把不投反对票与‘爱国’挂上钩。”(中国青年报2013-1-24)据报道,倪萍当代表期间,就是一个哑巴代表;作家莫言在全国两会上,真正成了“莫言”的代表;真诚的建议这些代表们好好理解代表的含义,学习一下1000多年前韩愈的《争臣论》。
《争臣论》以一个隐士阳城(字亢宗)为线索,该隐士“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但该谏议大夫任职五年,居然一言不发,成了哑巴“谏议大夫”,还受到很多人的称赞,于是有人问韩愈这个谏议大夫应该是有道德的人了吧?韩愈有感而发,写出了这篇传世的《争臣论》。
人无完人,没有不发生过错的,有了过错,就需要有人来指出纠正过错,避免错误扩大而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因而从帝国建立之初(秦朝),就设置了这一职位,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有数十人之多。目的就在于发挥他们纠错的功能(可惜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没有了战斗对象,专心于维护自己的长寿,专心于维护自己的威权),但一个谏议大夫一言不发,又怎么发挥其功能呢?
谏上是一门艺术,古之就有晏婴巧妙的谏阻齐景公,使得祝官和史官得以幸免于两位佞臣所进谗言的杀身之祸。邹忌向齐宣王进谏,齐宣王采纳,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东方朔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劝谏汉武帝戒奢恤民(在修上林苑之事上谏武帝),公正执法(在昭平君杀人之事上谏武帝),矫枉风化(在主人翁事件上谏武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成就了一代君王,也成就了一代贤臣,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些都是争谏之高士,具有丰富的学识、高超的艺术,当然,他们也遇到了包容心强的君主,能够接纳这些意见和建议。
《论语•宪问》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也许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皇权已经开始式微;但从度娘介绍来看,唐德宗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不知韩愈写出本文是在什么时代,阳城是什么时间担任谏议大夫,但不管怎样,“危行言孙”也不是一言不发,并且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否则就不要接受这一任命,让别的有诤谏艺术和能力的人来担当,这才是一种高尚的德行,而不能把隐于野的一套带入朝廷,带入职位,造成一种一言不发的风气,这样谁还来纠错呢?
风清气正的环境,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形成,特别需要各类代表发挥职能作用,建言献策,因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需要不断提高,而没有大家的建言献策,领导就只能靠自己在工作中摸索,既耗时也可能偏离方向,需要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修正,才能最终走向既定的目标,所以真诚希望代表们还是不要“莫言”,也真诚希望不要把代表看做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义务、责任与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