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凭什么去传道授业解惑?大众的回答基本是这样:凭精深的知识和高深的能力。既如此,为何很多学霸级的人做了老师,并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为学生释疑解惑呢?
今天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教授的《习惯与习惯培养的再思考》一课,我算是找到了答案。高教授说,习惯是自我的标示,也是时间累积的结果,还有榜样的作用,人格魅力的体现。早有古语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没有养成优秀的习惯,很难内外兼修成明师。那么,中小学教师应该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呢?
1.不盲从的习惯。人为什么会盲从他人意见?简而言之就是缺乏思考力,容易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比如应试教育大背景之下,家长渴望孩子考出好分数,领导渴望学生拿出好分数,学生本人也想夺得好分数。大家都围绕“分数”转。明里暗里对学生进行作业轰炸,要求学生周末去教培机构补课。我曾经到某学校做调研,某班的班主任告诉我,她班上50个学生,有46个学生周末在教培机构补课,学生以补课为荣,班上4个没有补课的学生被嫌弃。只要能考出高分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否,快乐与否都不重要。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就会成为一个按指令行事的机器人。
2.反思的习惯。我记得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骗我们没有?我个人觉得没有!一个教师只低头做事,从来不追问自己为什么做事?事情做得怎么样?还可以怎么做?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也容易走错方向。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做过的事捋一捋,扪心自问:这件事我做对了吗?效果如何?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今后若再做类似的事情,我还可以用哪些更好的做法?不断地自我追问,不断地改进,我们就可以成为更好的老师。
3.把理论落地的习惯。现在的教育理论不可谓不多!就我这几天参加培训所学到的教学和教育方面的教育理论也多到我十天半月都消化不完。但再好的理论也要变成可供操作的方法才有价值。作为一线教师,设计教学和教育理念时,需要升维,但落地时,则要降维。比如高教授说到一个人的书卷气,这是一种外显的气质,说起来好玄幻,但确实存在。作为教师就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人会有让人赏心悦目的书卷气呢?直白说就是书读得多。含蓄说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若要培养出“气自华”的孩子,教师就必须把理念落地,认认真真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4.把师爱当作习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已经是教育常识。但是,即便已经成为常识,我还是想重申一下。因为很多老师的师爱都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职业化的。真正的师爱,就是单纯的喜爱孩子,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爱意。这份喜欢与孩子的长相,成绩,家境无关。一个把师爱当作习惯的老师,随时都充满亲和力,与学生的关系和谐而健康。
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这就说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既可以让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还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更可以助力学生更好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