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简友广场想法
有时候,残忍也是一种仁慈。

有时候,残忍也是一种仁慈。

作者: 高sir是牙医 | 来源:发表于2021-03-27 08:59 被阅读0次

    文丨高Sir

    纪实节目《我的白大褂》是国内首档以医生为第一视角的观察节目,记录着医疗的日常工作。

    除了普及一些医学知识,最大的看点,就是人们在疾病面前,情感的真实涌现。

    医院是最见人性的地方,残忍、冷漠、温暖、善良...确实如此。

    有一期节目,一对父母抱着额头受伤的女儿,匆匆奔到诊室。

    医生检查后,表示需要缝针。

    这时候,小女孩情绪激动,哭闹不止,不知是强作镇定还是心软了,女孩的父母试图用言语来让女孩恢复平静。

    可是,小女孩不理会,从哭闹演变成全身的抗拒。

    这时医生说了一句话,正中下怀,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医生说:“这个时候,不是心慈手软的时候,想要以后疤留小一点,这个时候就得心狠手辣。”

    然后,医生开始示范怎么控制孩子的身体,说是控制其实就是摁着。

    一开始,孩子的父母还下不了手,孩子一反抗就松手。

    这样不仅影响医生操作,还很危险,后来干脆头一扭,死死地摁住,才完成缝合。

    为什么说这个节目做得好,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人性在病痛面前的那种脆弱和不堪。

    很多人会觉得,医生是很残忍的一种角色,面对病痛,可以没有一丝怜悯,手起刀落。

    其实不然,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共情,但在病痛面前作为医生就不能感情用事,这个时候,最需要用理性去权衡利弊。

    为什么有种正中下怀的感觉,因为这种现象在牙科太常见了。

    小朋友拔乳牙,从门口到诊室的距离哭上半小时都算短了,而有的家长太佛系,很喜欢讲道理,结果呢?

    害怕就是害怕,你讲完道理ta就不怕了吗?

    另一种就是小朋友逃避,找各种理由来拖延,揉眼睛、漱口...

    还有的就是需要一点时间来做心理建设,其实这些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这个时候,越等越害怕。

    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让事情结束,如果口头交流无效,那就“霸王硬上弓”。

    碍于“服务意识“的关系,有的医生不方便提出这种建议,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意会这个道理。

    比如,有一个爷爷带孙子来拔牙,小孩不配合,我让爷爷来帮忙固定住孩子,结果打麻药的时候,爷爷抓得不够紧小孩一躲,刚扎进去的针头又退了出来。

    重复了几次无果,我看爷爷狠不下心,果断放弃了。

    你觉得这样很残暴对吗?我理解,因为在人的道德意识里,放弃仁慈,也就意味着你要选择残忍。

    小宝6个月的时候,得了肺炎住院。

    住院期间需要挂点滴,大点的孩子挂个留置针没什么大不了,丫头太小,好不容易找到的血管,结果动来动去没两天就肿了,左手换右手,不行再换脚,最后没辙,挂头上吧。

    那时候是孩子最萌的时候,护士让我们摁着孩子,然后在头上剃毛,找血管进针。

    摁着那个颤抖的小身体,仍由她哭喊叫爸爸,那种场面真没几个父母受得了的,当时控制住,眼泪就掉下来了。

    作为父母,面对这种情况一定会很难受,但是,希望你明白一件事,“残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就像受伤的小女孩,只有摁着她不让她动,才能保证缝合时能准确对位,将来疤痕才能小一些。

    就像小丫头那样,只有摁着不动,才能让护士平稳进针,才能保证正常输液,让药物控制病情。

    还有平日里那些害怕拔牙的孩子,只有强行把滞留的乳牙拔掉,才能给替换的恒牙更好的生长空间。

    我知道,有的人会将这种残忍想象成人性的泯灭,被一种罪恶感鞭挞。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哭,只是恐惧,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忍受痛苦。

    打过麻药的人都清楚,被针“戳”的那一下会疼一些,后面基本很轻松了,而我们需要控制的就是那一下,孩子体会不到疼痛的时候,就会变得顺从。

    最后,再给ta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比开头的仁慈有用多了。

    所以,有时候残忍也是一种仁慈。

    好了,今天的随笔写到这,我是高Sir,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青年牙医。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时候,残忍也是一种仁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pe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