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有两种,一种是从证据找到答案,这种是“侦探思维模式”,这就很像是在做应用题,给你若干条件,然后要你得出结果。一种是从答案来选择证据,这种是“律师思维模式”,这就很像做几何的应用题,求证一个空间里的两条线平行,你去找证据,证明两条线平行。
你觉得你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侦探思维还是律师思维占主导?或者你认为大多数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矛盾2:侦探还是律师?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应该是“侦探思维模式”占主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恰恰相反。我个人觉得两点原因,一,作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案子需要你搜集证据来破案的,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是按部就班的,我们过的不是名侦探柯南的生活。二、信息爆炸的时代,你真的天真的以为你很公正的且完整的在看待这个世界?
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喜欢选择看到能印证自己,且证明自己对的东西,忽略那些反对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这个就是典型的“律师思维模式”。
接下来,我想具体说一下我自认为的在“律师思维模式”影响下可能出现的三个方面思维偏差。
一、极端化的定式思维
2003年“非典”肺炎(SARS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个不科学的谣言说,吸烟的人肺部不会被SARS病毒感染,没有一个抽烟的得“非典”。而不吸烟的人非常讨厌闻到二手烟,并且他们强烈的认为,吸烟对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吸烟对于各种癌症有很强的关联性,有人对不吸烟的人说抽烟不会得“非典”,你觉得不吸烟的人会相信吗?我之前也吸两口烟,但我仍觉得不吸烟者听到了不仅不会相信,还会觉得对方有点傻。
在生活中,我们说人以类聚,没错,如果你每次说一个观点,人家就来点赞,说他喜欢并同意你的观点,你们俩久而久之就是好朋友,如果你每次说一个观点,就有一个人过来反驳,而且每次都是他,一次两次你还忍了,三次四次那么你一定把这人拉黑,真没必要受这个气,久而久之,你身边的人都是接受你的观点的好朋友。当然,你也乐于接受他们的观点,于是你们经常一起讨论问题,觉得我们在一起好开心啊,这就形成一个“回音室”,你们都待在“回音室”里,随着“回音室里的声音”越来越大,观点也就越来越强化。这个在学术上叫做“回音室效应”。
互联网推平了一些具体的“事”,让“事”更便利,比如外卖,网购,远程教育等等,但是互联网对于“人”则没有推平,却是把所有类型的相同的人集合起来,即使再有特殊怪癖的人,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同类,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反而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让人和人在某个属性上变得不同,总有机会让你选择站队,久而久之,你总是看到一些和你同样的人,而那些和你不同的人要么看不到,要么都觉得那些人都是傻瓜。所以,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我们“人”的世界,正在两极或者多极分化,而且变的越来越极端。你看看台湾的蓝绿阵营,就能略微体会一二,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人支持蓝,有人支持绿,那么他们即使是一家人也会互相认为对方在政治上是傻瓜,这个家的氛围一定不好。
二、先入为主的固有思维
这个真实的世界里,许多东西都是先入为主的,你作为一个你自己的“律师”,总不断地收集证据,向自己辩护,告诉自己那些先入为主的东西是对的。我们家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刚好发生了一件丑闻,就是某洋品牌的奶粉花重金贿赂医院产科的医生护士,要她们给新出生的孩子喂一口由他们品牌的奶粉冲调的牛奶,只要孩子第一口喝了她们的奶粉,孩子就会习惯这个口感,然后别的奶粉他就不那么喜欢,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孩子习惯了一种奶粉,就不会再换。这个丑闻在道德上相当恶劣,但是在方法上却显得很科学。
豆腐脑是吃咸的还是甜的?买学位房还是不买学位房?总而言之,你第一口豆腐脑吃的是咸的,你一开始就买了学位房,那么跟你相反的一方,就很像是个傻瓜,因为你看到的所有的信息都告诉你,咸的是对的,买学位房是对的,其他的信息,你根本没看到,看了也嗤之以鼻:“切~~,这个作者简直胡说八道,豆腐脑吃甜的,有病啊!”这种情境是不是似曾相识?
反正就是,你觉得对方是傻瓜的时候,另一方人也认为你是傻瓜。这就好像我儿子在4岁时候我就教他背着好玩的牛顿力学定律中的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一样:傻瓜与被认为是傻瓜能量大小正负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的两方人身上。这就是说其实两方人无所谓聪明和傻,这种“傻瓜作用力”是你施加给对方,然后对方反作用于你的,你越觉得对方傻,对方就越觉得你傻,所以你希望不被人认为是傻瓜,只要不认为别人是傻瓜就行了。
其实这里我很想说句可能跟论题关系不大的事,那就是真的双方在吵架的时候,如果我加入了,我有可能就也跟着莫名其妙的吵起来,如果我是干干净净的局外人,我有时候觉得吵架的人都挺傻的,而且我发现越是高级的人吵架,越显得傻,当马化腾和周鸿祎3Q大战的时候,你觉得这两个人是不是都傻疯了?当雷军和董明珠当众打赌谁的钱赚的多的时候,我觉得就好像两个小丑,谁也不比谁高级。但他们都是社会的顶级精英,他们也会觉得另一个在另一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精英完全是个傻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律师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保护机制,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内心,我们是对的,否则,我们都将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就是缺少了自己让自己愉快的能力,你天天不从各个方面证明自己对,而是非要去证明这个世界对,而对的世界,或者我常说的真实的世界,往往让你悲观失望,那如何能让自己愉快?于是很快就抑郁了。
三、被大数据控制的思维
话扯远了,上面说的都是个人情境,现在再说个人情境外的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影响。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懂科学的商人,他们不仅人情练达,且懂得如何用大数据分析你,然后了解到你是用苹果手机和喝咸豆浆的人,然后就把苹果手机和咸豆浆的好消息后台推送给你(这是个比喻,苹果和咸豆浆可能是新闻,电子书、音乐、电影、购物链接等等你喜欢的好消息),你看了很开心,然后觉得这个app不错,这个推送对我口味,然后就不断地用这个app,然后app不断地推送你喜欢的东西喂饱你,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强化,到最后你不但是这个app的忠实用户,还可能被app牵着走。想想今日头条,京东、网易云音乐,这些app是不是真的很懂你,你是不是不能离开他们了,他们帮你选的东西,你时常觉得,嗯,挺好,是我想要的。
上面提到的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Facebook的泄密事件,就是源于一个叫“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的机构,拿到了Facebook用户的资料,然后通过对普通选民的分析,给不同类的选民推送不同的消息,一点点的强化选民,一点点的改变选民,一点点的控制选民,最终让坚定支持的选民都出来投票,让摇摆的选民偏向特朗普,让坚定反对的选民待在家别出来投票。最终特朗普拿到了选票赢得了大选。于是“剑桥分析”一战成名!于是吸引了讨厌的记者去一探究竟,于是被记者钓鱼揭露丑闻。“剑桥分析”是个高手,是个充满科学味道的公司,但在道德上确实很难看。难看归难看,所有的商人都看到了,他们一定把道德放在一边,然后点点头说,对,咱么也这么干!话说回来,这些被“剑桥分析”控制了的选民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被人分析后控制了的,他们坚定的认为是他们自主做出的决定,这一点细思极恐,是不是确实很可怕?
律师的思维模式是那么的顺应我们的内心,但是我们不能放任我们的内心,在让自己首先不得抑郁症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自己走极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模式,也为了避免被大数据后面的道德败坏的商人操纵,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下几点纯属我自己异想天开,请大家见仁见智。)
1、头脑中必须随时有矛和盾的概念,不要一根筋,自己越肯定,而越别人越反驳,就越应该思考。这样才能避免极端,积极的去拥抱全部的真实世界。
2、充分了解对方的观点,最好亲自体验对方的东西或者观点,我们的争论往往在于,你非常熟悉你的领域,而对别人一无所知,别人对他的领域也是非常熟悉,而对你一无所知。
3、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也许年纪越大越是固定,一些长者会把一些事情说的斩钉截铁,这是因为他一辈子经历过一些特例听说过一些也刚好发生的特例,然后不断强化的结果,这有点迷信的味道。世界在不断变化,且任何事情都有特例,不能特例代表大多数,相信特例,以偏概全,就是一种迷信。
4、学会在抛弃自己的固有思维的情境下思考问题。我觉得这个很难。打个比方,你已经买了房,别人问你房价的走势,你能不能忽略你买了房希望房价上涨的这个因素,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是买了房子的,别人问我房价会不会涨,我的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地段看周边学位医院公园等设施,然后说一堆正确的废话,但是我心里想着是,我们家买的房子肯定涨,我简直无法找到不涨的理由!
5、用“律师思维模式”去控制你的小孩,让他先入为主,然后不断强化。比如我很希望我的儿子读博士当教授,这有几个好处,一个是学术包罗万象,你喜欢什么就去研究什么,我不干涉。二个是,这口饭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能让他衣食无忧。三个是,大教授是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能让他获得社会的认同,过着幸福的生活。我用了很多方法,比较成功,现在你碰到我的儿子你问他,你长大想干嘛?他一定说我要读博士。我一点也没逼他,我默默地攒学费就好了。
关于如何一定程度上破除“律师思维模式”我暂时就只想到这5点,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意见,希望在我的留言区留言评论,你们的评论是我文章的一部分,期待闪光的观点的激情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