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在幽怨地为找不回美好的童年时光而痛心失望时,却突然有一天发现了,伟大的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童年正在消逝这一噩耗。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我的童年还是曾经有过的,虽然那也是在大师预言之后的年代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并且也曾是一段无知却斑斓的日子。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引用了大量实例,旁征博引地为读者揭示了童年这个概念是如何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又是如何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而消逝的。让我感到的惊讶的是童年居然不是生物学上随着人类进化而出现的,却是伴随着社会学上媒介的发展而被创造的。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童年居然又是毁在了媒介这个宣传工具上,就像尼尔的一句话所说的“识字的头脑为识字文化播下了毁灭的种子”,媒介为童年概念的产生铲除了荆棘,却把砍下的荆棘堆放在了它前行的道路上,这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在本书的引言里,尼尔就说了这么一段事情,说是关于童年消逝这个话题,无论他到什么地方演讲,不论他何时写作,听众和读者不仅没有对这个观点表示异议,而且急不可耐地从自身的经验中为他提供证据。因为事实情况的确如此。
玩耍中的孩童那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媒介刚发轫时,电子媒介就开始瓦解童年这一概念了。而如今在这个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里,网络对于童年的消逝则更是起了催化剂作用。如果尼尔能再多活十年,看到网络世界正广泛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我想他的沮丧恐怕不止于对童年的消逝,还一并要担心成人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里回到了茫茫无所知的孩童时期。
我,作为本书的读者,果然也成了这些“急不可耐想要从自身经验中为他提供证据”的一员,因为无论是从现在的网络世界里还是现实生活中,也总能看到童年正在消逝的痕迹。我也深信传播媒介的发展正在模糊童年和成年的界线,那是让孩子迅速长大的催熟剂。
经常玩微博的人肯定会碰上这样的情形,孩子穿上了成人化的服装,露肩的衬衣、蕾丝的短裙、锃亮的皮鞋,佩戴了昂贵的手链脚链,散落一头秀发,被摄下一张张又酷又萌的照片,俨然是“微型成人”模特,而他们的父母们还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扮成光鲜亮丽的成人造型而沾沾自喜着,因为报纸上、电视里、网络间都在传播这种让孩子“帅萌酷”潮流,媒介让这种潮流成了打滚的雪球,不仅让其他父母创意无限,也滋生了孩子内心的成人化追求。而在去年武汉车展上,举办方与父母居然让孩子穿着比基尼与成人模特一起登场,在聚光灯前面“搔首弄姿”。
给孩子拍创意成人照,倒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事情,我们除了感叹这些照片富有创造力之外,还应该想想一个处于童年期的孩子该是什么样的造型,他们该是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童年扮相。但对于那些让孩子像明星一样在镜头前做着成熟性感的举止,则不应被扩大宣传。成人世界的秘密和行为过早地对孩童开放,使他们失去了这个年纪应有的童真,变得像大人一样崇尚用身体来赚钱,用简单地方式去获得满足。“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尼尔举证说: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而童年概念之所以出现,正是因为媒介推动了社会教育,促成了孩童从成人中分离出来。而如果成人自身不具备维护童年的意识,任媒介肆意地向孩子宣传过多的知识,甚至主动把孩子拉入成人世界还为此而自豪,那将是为童年的消逝推波助澜。
现如今网络的迅猛发展成了童年离去的加速器。
孩子也加入“低头族”大军网络媒介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一个词——炫!无论是谁,只要有点资本,都可以拿来放在网上炫耀炫耀。且不说郭美美们是如何炫富的了,也不论干露露们是如何炫乳沟的了,即使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也开始戴着大墨镜,像模像样地抓着一大把钞票在镜头前炫耀着给喜爱的明星送车了。一个从事模特行业的十二岁小姑娘,带着稚嫩的表情却穿着性感服饰,也会坦然地在微博中与爱人互诉衷肠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她的评论里还有很多与她同样大的孩子们支持她的恋情,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这个人人争自由的年代里,我们无法扼杀孩子们的行为与思想,却不得不担忧这样的情景如果持续发展下去的话,我们一直心心念念的那个幼稚无知的幸福童年时光恐怕就真的是永不复返了。
如尼尔所说,童年的概念,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虚伪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虚伪是成人世界对孩童的一种善意遮掩。而现在,环顾我们周围的孩子,小小年纪都已是骨灰级网民,接触大量新闻广告,像大人一样装扮自己,使用成人语言,高唱爱情歌曲。原本是成人的特质却转嫁到了儿童身上,使这种“虚伪”无处可施。
这是媒介的责任吗?当然不全是,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首当其冲,但也正是媒介影响了成人的世界观,时尚的潮流理念通过媒介的传播刻在了成人的印象中,于是他们也开始用这种印象对待孩子。而网络的易接近性与简洁性则更是直接促成童年的远离。孩子们不需要有多少技能就能够在网络的世界里遨游,生动的视觉形象和简单的操作系统让他们过早的接触了成人的世界。而可悲的是,儿童正处于塑造人性的最佳时期,却被媒介信息所包围着,他们简单地获取了复杂的信息,丧失了作为儿童该有的天真,使他们变得“像成人一样懂得用语言来掩盖思想。”
尼尔在书中还提出了另一个的担忧:儿童和成人的价值和风格正在融合为一体,成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威和光环,随着电子图像革命的推进,成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处于萎缩趋势。
印刷文字的出现让成人区别于童年,学会了识字与思考;而电视媒介的出现则让成人与孩子一样对语言文字越来越缺乏控制能力,倾向于简单易懂的图像影视。而网络的发展,则更是让孩童与成人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操作电脑系统只需简单地鼠标点点和键盘敲敲,不需要进行特殊训练;网络信息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而又简单易理解,对头脑没有复杂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成本的降低,人手一台电脑几乎成为可能,成人与儿童都有同等的机会接触网络媒介。
海量的信息与形象的影像结合,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本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般快速行驶的世界,为此,我们简化了大脑的思维方式,丧失了思考能力,依赖鼠标一点就可获取信息。久而久之,成人就又会回到只会获取知识而不会创造知识的孩童境地。于是乎,kidult这个词开始在欧美流行。童年在消逝,成人也在萎缩。这种直接卷入的参与式沉浸教育让我们的知识又重归了部落社会。
如何防止童年的消逝呢?连尼尔这样的大师也不肯在书中予以探讨,像我这样一介无名小卒则更不敢提什么解决方案了,只能像尼尔说的那样,寄希望于有效的“信息管理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了。虽然不能提出解决的方案,但提前了解一点它的诱因也是多多少少有些帮助的。我们个人的童年将永远伴随我们一辈子,而社会的童年却要永远消逝在信息时代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