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这已经是第三遍读《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了,第一次读觉得这本书写的有点不知所云,很多话很空很大,于是就这样放下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拿起这本书,忽然有点开窍了,越读越觉得里面有很多道理都值得自己反复思考实践。于是就又有了第三次读这本书。这一次我想好好地慢慢的读一读。将我自己的新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今天我们来一起读第一章: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1
在养育儿女过程中,大家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往往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爱。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教育我们姐弟,出门不可以乱跑,一定要和大人在一起,不然就会被拐走,再也见不到妈妈。等大一点了,妈妈教育我们不可以打游戏,玩电脑,这样做的都是坏孩子,会影响学习。上大学了妈妈一边哭一边嘱咐出门不能喝酒,不要走出校门,要认真上课。。。。。。
我相信妈妈的爱,但是这种爱应该就是书中说的出于“害怕”的爱吧。妈妈这样的教导真的管用么?对我来说小时候我很听话,上中学一直到大学都对电脑不感冒,但是高中毕业后我就很想走出家门,报考了离家很远的大学,该打工就打工,该做家教就做家教,什么校门也没拦住我,后来又出国留学,与妈妈“乖乖女”的期待相差甚远。对于我的弟弟呢,从中学就开始迷恋游戏,在青春叛逆期几乎常驻网吧,父母的打骂只把他越推越远。
这种出于“害怕”的教育,虽然看似更动人,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也就变成了被动消极的个体。你所谓的爱在孩子看来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话、空话而已。
那什么是真正的“爱”呢?在本书中作者提出要做一种“主动型”的父母。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力争克服冲动,趋于理性的家长。很多人给自己很大压力,不允许自己和孩子出一点差错。可是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轨迹,多跌倒几次才能学会独立行走。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监督,指导,而是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参与他们的成长,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给他们做出好的榜样,这样的父母有心,用心、聪明且富有智慧,始终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
记得武志红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看见就是爱。
2
如何成为一个“主动型”家长呢?
我们需要了解、理解孩子的性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偏外向,喜“动”,有些人天生内向,喜“静”。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就要多陪他们做运动,出门玩耍。而对于一个安静的孩子,如果我们仍然鼓励他们多出门玩,出去运动和人交际,可能对他们来说就太累了,效果反而不好。有些孩子心思重,可能我们就要注意我们的说话方式;而对于天生大大咧咧的孩子,有时严厉一点也未必是坏事。
除了性情,父母还应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所谓研究,就是去探究为何某些事件必定会在孩子生活的某个阶段发生。比如说,为什么3岁的孩子还不能上小学,为什么10岁的孩子不能开汽车?答案是: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孩子们还没有学会所需的技能,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在认知和情感上,他们都还未具备必要的条件。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里程碑,提示他们在某个时刻能完成什么任务。假设时间到了,某个里程碑还未出现,父母就得想想了,该如何推孩子一下,帮助他们继续成长的旅程。
家长要做的就是对自己,对孩子有充分的认识,对他们的成长历程有清楚地认识,在成长过程中理解他们,小心的呵护陪伴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他们。
3
书中作者提到《圣经》中把儿女比作勇士手中的箭。为了理解这句话我找到新国际版圣经中的这句话:“Like arrows in the hands of a warrior are sons born in one's youth”
书中作者解释说:勇士手中有了箭,才可以保护家人、养家糊口。作为勇士,一个人不会无故放箭,因为他知道这样做会伤及无辜、破坏安宁和幸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故放箭的人却大有人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疏于照看、放任自流,和过去那些谨慎而用心的勇士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作者希望我们像勇士珍惜自己的箭一样珍惜孩子,认真对待,不随意放任。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觉得,圣经中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儿女是神送给勇士的箭,勇士有了箭才会更加勇敢,儿女是祝福,是礼物,神知道我们生命的限制与狭隘,藉着孩子拓展我们生命的广度,操练我们的爱心。其实在这个世上,并不是孩子更需要我们,而是我们也同样需要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