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帮妈妈去楼下便利店买了瓶酱油回来,妈妈让浩浩把找的零钱给她,可是浩浩表现的很不情愿甚至有点生气,妈妈很纳闷:“你怎么了?快把钱给我,我还要用呢。”浩浩气愤的把钱扔在地上说:“可是我帮了你忙。”浩浩带着怨气跑开了,留下一头雾水的妈妈。
这样的场景父母们应该很熟悉,或者你们一开始会这么做:“儿子,帮妈妈下楼买瓶酱油。”“不要。”“快点,买回来就奖励你20块钱。”“那好吧。”
再看看这样一段对话。 Alice和Hellen在学校的演奏会上聊天,“Steve表演的真不错!”“是不错,但我认为她根本不愿意弹琴。”“为什么?”“听说他每练一个小时琴,他妈妈就给他一块钱。” “不是吧,别开玩笑了!”“是真的,他练了一整个假期都是为了拿那些钱。”
我们再回头看看浩浩这件事。若是在平等互相尊重的环境里,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你会获得满足感。而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成员理应互相协作,互帮互助。但从浩浩行为看来,他似乎并不认为自己该为家庭做贡献,他始终关注的是自己。浩浩以为他能从“买酱油”中获利,但结果妈妈并没有因此奖赏他,浩浩感到气愤,他认为自己白做了功夫。原本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情却因此变了味儿。
浩浩的社会归属感变成了“只有有所获得,才有价值。”他错误的把价值和社会归属感归为一体,只有做事情有所获得才能有价值才能得到社会归属感,那如果做的事情得不到任何价值反馈呢?是否就变成一个对社会无用之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成年之后的浩浩若在工作上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又或者他的工作平平,只能埋藏于众人之中毫不起眼,他是否会因此终日郁郁寡欢,是否会因此就彻底否定了自身的任何价值,否定了自己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价值?
如果你觉得我想太远了,觉得没那么严重,好,那我们再想想眼前。
眼前的浩浩,想到帮忙买酱油,就立马与物质奖励划上了等号,他看到的不是整个家庭,不是与家人的平等互助,他只看到了自己,浩浩的内心只关注自己能否从中获利,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自私的行为?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倘若说有那么一天,妈妈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浩浩帮忙,能否保证他不问一句:"那我的奖励是什么?"而这难道不是你理所应当做的事情吗?
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来说都是弊大于利。再说到奖励孩子练琴的事儿。可以看出孩子不喜欢练琴,为什么?因为他的内驱动力不足,而一味的奖励是外部驱动,只是转移了注意力,孩子为了奖励而练琴,一旦奖励停止,或许施奖者离去,孩子失去了动力,也没有其他人能再给予他外部动力,那么练琴一事只会半途而废。
想要他心甘情愿的练琴,我们应从孩子的内部驱动下手。可以告诉孩子,音乐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乐趣,我们可以以琴交到朋友,如果你弹琴好,会有很多小朋友崇拜你,甚至会有很多女孩子喜欢你,会来和你主动说话,当别人伤心难过时候,你为他弹奏一首曲子,他会变的很开心会感谢你,你因此也会收获满足感。
当然,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帮忙下楼买瓶酱油或别的什么,可不能还是用这些理由。兴许你可以从更小的事情开始,比如当他给你递上一把勺子时,你可以诚恳的向他道谢:"谢谢你,儿子,你观察到了妈妈现在需要一把勺子,并且还拿给了我,你真贴心。"当他帮你把需要洗的衣服都塞进了洗衣机时,哪怕错塞一两件,你也可以真诚的夸奖他:"谢谢你,儿子,你帮妈妈把脏衣服放进了洗衣机,让妈妈可以少干点活儿,你真令妈妈骄傲,快来,让妈妈奖励你一个爱的抱抱。"
此处谨记,表扬务必真实诚恳,并尽量对表扬行为描述具体。很多父母只知道要多夸孩子,但却什么都乱夸,不真实的夸奖反而让孩子失去价值判断。另外这里可以把金钱这样的物质奖励,替换成,爱的抱抱,爱的亲吻等等肢体的接触(多多的肢体接触可以更好的增进感情)。爸爸妈妈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久而久之,我相信当你们需要孩子帮忙打酱油时,他一定是屁颠屁颠的就跑去了,还会期待着你们爱的抱抱。
不恰当的奖励方式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但好的奖励方式却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把路走的越来越宽。
你我皆不是圣人,每个爸爸妈妈都会犯错,但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成长,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在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来说都是弊大于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