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人吃早点,会让人有些脸红,难以消受。
北京人吃早点,首先品种单调,豆浆、油饼,几十年一贯制,解放前是这老几样,解放后几十年还是这老几样,无甚变化。北京人爱吃的就是这一口,豆浆没有,可以改成馄饨,改成牛奶就差点儿。牛奶都是给老人、孩子预备的,北京人还是觉得豆浆比牛奶强,营养价值一点儿不比牛奶差。
油饼做法可以花样翻新,油条、焦圈、糖油饼、薄脆……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回事。北京人爱吃炸食,但炸面包圈就差点儿味了。北京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固守这几样单调的早点品种,任其朝代更迭风云变幻,自己这根主心骨不变,也是北京人的本事。有些事情,坚持住比放弃掉要难。坚持,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因袭或遗传下来的性格。
北京的早点摊一般都设在街头。像点儿样的早点铺,以前还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找到,如今任你走遍京城角角落落,也难找到一家了。原因很简单,仅仅卖豆浆、油饼,赚不来大钱。于是,愿意赚这些不起眼小钱的,便都临时支起锅灶,搭一块面板,放几张小桌,在街头四处开花。油锅里油烟蒸腾,小桌上油腻滚滚,人们吃得照样香喷喷,滋味天天如旧,却天天不同寻常。
所有这些早点摊,几乎无一不是外地人开设。他们不是北京人,却摸准北京人的脉数,像小虫子爬进北京人的肚肠,懂得北京人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继承着老一代人的衣钵,连口味都难以改变几分,生就了一副油饼和豆浆养育的胃口。
北京人吃早点,匆匆忙忙,永远像是在赶集。坐在早点摊旁的,无论是衣着名牌的男人,还是指甲染上蔻丹的时髦女郎,都顾不上汽车扬起的灰尘、排出的废气,和着它们一起吞进肚中,像往早点里加进了佐料。公共汽车上,再拥挤的车厢里,也能见到夹着皮包、叼着油饼或拿着油条的上班族。汽车到站了,早点也吃完了,他们把早点和时间一起消化在车厢里。骑自行车的,甭管车水
马龙的大街如何难骑,也要一手扶着把,一手拿着纸包着的油饼或油条,在红绿灯眨动之中咀嚼着千篇一律的早点晨曲。一贯讲究卫生的北京人,吃早点时却忽略了或者忘却了这一点。
如今北京人把上厕所学会说是“去卫生间”,到百货商店买东西称为“去购物”,但到大街上买早点,挤在公共汽车上、骑在自行车上吃早点,却没有学会一个新的名词。所以,北京人吃早点便难以文雅潇洒起来,自然也就顾不上卫生。
北京人吃早点,很能反映北京人的生活态度,那就是随意、随和、能将就、穷就乎、会节省。这是北京人几代下来的美德。北京人不是不会讲究、不会讲排场、不会一掷千金,但他们能够艰苦而达观地对待生活。
北京人吃早点,很能说明北京人对时间的态度。那就是前紧后松,珍惜与挥霍、节约与浪费共存。北京人宁可早点吃得时间紧张犹如脚后跟不住直打后脑勺,也不愿挤出晚上的时间做一份早点备用,或早些入睡早些起床。晚上,北京人愿意神聊海哨,愿意搓麻打牌,愿意守着电视机,不见屏幕上出现“再见”字样不收兵。
北京人吃早点,也很能道出北京人对外来事物和外面世界的心态。几百年厚重的文化与历史,又是紧靠朱红皇宫墙角下生活,内心深处自然有一种正宗正统的感觉,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是最好的。虽然,北京人吃早点近几年已经发生一些变化,牛奶已经和豆浆分庭抗礼,但变化有限。仅从北京人对广东早茶的态度即可看出,这种心态其实是根深蒂固的。
在景山公园旁边的大三元酒家、前门大街的老正兴饭庄几处均有早茶可吃,却难以普及成广州万人空巷聚集酒楼吃早茶的壮观。北京人认为那样吃早点,太铺张浪费,费时间也费钱财,不大值得。至于说到早茶不仅可以品味品种繁多、味道不同的美食,还可以促谈生意、联谊情感、交流信息,北京人会摇头,说在早茶谈的不会是大生意,谈生意还是要正规;情感自然可以联谊,早茶却不如晚餐更有情调与氛围;信息在早茶楼上传递,也不会是主渠道,充其量不过小道消息居多、儿女情长居多……可见得北京人时时处处显示出一副正宗与正统的姿态。这心态之中,有几分执著,也有几分保守。
唉!北京人吃早点!
作者:肖复兴; 原题:《北京人吃早点》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知青,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开始发表作品,步入文坛。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