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这是疫情报道中媒体用得最多的一句。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个“春天”是心理上冰雪消融,大地春回。2月4日是立春日,我觉得对于北方人来说这同样是心理上的春天的开始。所以,今年的立春虽然仍旧与窗外萧瑟的景致无法合拍,却与人们内心的期待一拍即合。
凡是特殊的日子,中国人一般都是用餐食来标志的。立春,在我的记忆里就等同于春饼。我一直觉得立春吃春饼是北方人的习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期待春天。分析春饼这种吃食,好吃油腻的北方人在这一天偏爱起素菜来,最传统的豆芽菜、土豆丝、酸菜丝,虽然都算不得青菜,但是能够体会到过去经历了一个冬季青菜短缺的北方人对青菜的渴望和敬意。
立春自然吃春饼,我省去了盘算和设计,但是一点不觉得轻松,因为我和妻子烙春饼都是零起点。一番商议之后,确定了春饼原则:菜坚持高标准,尽量丰富,尽量五颜六色一些;饼守住最低标准,尽量薄一点儿、小一点儿,烙熟、能吃。
卷饼菜对于我不算难事,豆芽、胡萝卜丝、木耳丝、粉条炒出合菜;土豆丝、尖椒丝炒出尖椒土豆丝;肉丝、葱丝、甜面酱做成京酱肉丝,从口感到颜色,应该算是实现了既定目标。难点在烙饼,反复看了几遍视频,把步骤要点背熟,就念叨着开始操作了。开水烫面,稍凉成团,充分揉面,醒够时间,均匀切块,中间抹油,合二为一,小火入锅,起泡翻面,变色出锅。迫不及待尝了一口,虽然不够软,但是熟了。也算实现了既定目标吧。
每种菜夹一点儿,平铺在饼上,卷好入口。几种平日也吃的家常菜,就在这一卷中融在一起,汇出春的味道。所以说,春的味道是卷出来的。唯一遗憾是,女儿嘴太小,只能咬一口饼填一口菜的吃,不过仔细想想又何妨呢?在她这个年龄原本每天都是春天,春的味道是不用卷的。
做饭和写文章确实很像:平日常吃的豆芽、胡萝卜、土豆、辣椒、猪肉分别炒制,再一起卷进春饼,就汇合成不同于平时的味道。写文章除了字、词、句、段、篇这些有形可见的,还有一个层面,现象学视域下的文本称这一超出文本不可见的层面为形而上的质,简言之就是读者阅读文章之后的感觉。我们很难说哪个具体的文本要素催生了这种感觉,但它就是会在好的文章形成后出现,成为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1556/f3da51ea57a40d4a.jpg)
《春饼》
饼
可圆、可方
可薄、可厚
可油、可素
可咸、可甜
……
几乎没什么限制
因为太
家常
前面加一个春
就要圆,更关键的是
要韧、要薄
韧才能卷菜卷得多
预示着春天万物复苏,物质即将丰富
薄才能让吃进肚子的菜
比主食多
预示着吃饭将成为一种
丰腴的享受,而非
抗饥、果腹
春的味道就是这样
被饼卷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