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一度把中元节和传统的七月三十搞混,两者都透着一股神秘的宗教力量。今年的七月没有三十,只有廿九,但是并不妨碍大家焚地香。
焚地香,就是在路的两旁插满香和蜡烛,可能二十年前我还在亲身经历,二十年后只能靠回忆了。二十年前村里没有路灯,天黑下来,家家户户关门早,不是看电视就是睡觉,也有手工艺人晚上关门在家继续劳作。18寸的黑白电视机不时闪出雪花,老式木床罩着厚重的蚊帐,里头躺着粉嫩嫩的娃娃,圆圆的灯泡垂在屋子正中间,散发着昏黄的只有25千瓦时的光,手上长满了茧子,眼睛不看也不耽误手里出活。
七月三十这天却是例外,大多数家庭等到天黑在门口摆上桌子,放上祭品,老人小孩提着一袋子香和蜡烛,沿路点燃、插在路旁,没有人规定谁家插哪一段,大概第一家出门的插的间隔比较大,后面出门的再穿插地插上去,越是后面,越是密密麻麻,再晚的,可能就是替了第一家的位置了。
路的两旁插满了蜡烛,非常好看,没有路灯,也知道那条路在哪里。导致后来,看别人放一圈蜡烛跪地求爱时,我心里丝毫感受不到任何美感。
我们一般从自己家里出发,到村口就停住脚步。有些老人家比较虔诚,会一路插到附近的寺庙里。
小孩子不关心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插蜡烛,只关心可以正大光明地玩火、飞跑、看蜡烛以及吃好吃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写了一篇关于烧地香的文章,被作为数学老师的班主任拉出去谈话,一开始我以为她要表扬我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后来她拐弯抹角地试探我的宗教信仰。那时候其实我对宗教和信仰都还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只知道我的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十分担心我“迷信”,小小年纪就开始信鬼神,不知道长大以后会不会去跳大神。
那篇文章肯定也是为了应付语文作业,内容早就忘了,核心大约是表达:七月三十焚地香,为去世的亲人点亮回家的路。班主任关心这是我听来的,还是我真实相信的,或者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虽然小的时候很恐惧生老病死,经常梦到有人起死回生,穿着丧服突然站起来问我奇怪的问题,但是我也只是害怕,没有相信那是真的。
真的岂不是更可怕?!
班主任多虑了,那是一位年轻的、化妆化得非常精致的女老师,总是穿着好看的裙子给我们上课,是那个年代我心目中女神的代名词。小学毕业后,再没见过她。但是,我那个关于“七月三十焚地香,为去世的亲人点亮回家的路”的美好愿望我却一直记着。
撇开信仰,撇开唯物主义,要是真的能为过世的亲人点亮回家的路,就算我们看不到,也是一件极其温暖的事啊,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死亡带来的不仅是分离,还是爱,是记忆,是牵挂。只要有人牵挂着你,亡灵就不会消失,直到你们相聚。
现在不允许明火点蜡烛了,但是心中那份美好的祝愿没有变过,你若能归来,我愿意含笑等待。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1706/8736ce6f6415f7c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