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为孩子全心全意付出爱的父母。
也见过一点都不爱孩子的父母。
但是有一种父母。我们可能都见过,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不自觉的就成为了那样的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就是“低服务型”的父母。这一概念来自《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作者高志宏和徐智明夫妇认为这一类的父母他们可能既不专制,也够权威,对孩子不放任,也不忽视。他们的特点就是:为孩子做事,没那么心甘情愿。简单的说就是“服务”于未成年孩子的需求的意愿很低,而且“服务质量”不高的父母。这一概念针对的是所谓的“高需求”宝宝而言。
一.为什么孩子会被定义为“高需求”宝宝
和“低服务型”类型父母相对应的,则是“高需求”宝宝。
“高需求”宝宝这个概念起初是在西尔斯医生的育儿经中提出的,他和妻子是有名的育儿专家,但在第四个孩出生后他们才发现之前的育儿经验都无效了,这个孩子的难搞程度超出了他们之前的育儿认知,用西尔斯医生的话说:这个孩子唯一不变的地方就是她每天都在变,今天还起作用的方法到了明天就没用了,“需求无度”是这个孩子的写照。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提出了“高需求”宝宝的概念。在《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给出了高需求宝宝的10大特质。
1.反应强烈
2.充满活力
3.恋奶
4.需求不断
5.总是清醒
6.难以预期
7.过度敏感
8.放不下来或者拒绝搂抱
9.不能自我安抚
10.严重的分离焦虑
西尔斯是按照宝宝的“特质”来定义“高需求”宝宝的。换成妈妈的感受就是自家的孩子很烦躁,爱哭闹,总是要妈妈一直抱着,脾气超级差时常能让妈妈累到崩溃。这类的孩子父母一般都会自我安慰,是自己运气太差,所以才会这么不幸运遇到了难带无比的“麻烦人物”。听上去好像是无法选择的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高需求”宝宝并非是天生的。西尔斯在提到“高需求”的时候,提出了一种假设,就是18个月以内的宝宝不会提出无理的要求,换句话说,小宝宝的需求总是合理的。按照这个定义,“高需求”宝宝有可能是后天养成的,并且随着父母的错误操作逐渐恶化的。所以刚出生的婴儿,遇到懂得用心的爸爸妈妈,才会变成心满意足的“乖宝宝”,如果遇到不懂用心的爸爸妈妈,才会变成无论如何都不满足的“麻烦人物”。
我们来分析一下西尔斯老师列出的10个“特质”,你会发现换个环境或者喂养方式后,孩子变得不再恋奶,也不会总是清醒和放不下来。因此有人给出一个不太一样的定义,“高需求”宝宝是那些极度坚持自己意见的宝宝,因为这类宝宝会不断表达同样的诉求,表现出“高需求”的特点。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应当知道“高需求”宝宝并不是难缠让人烦,他们只是比普通的孩子更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意味着这种类型的宝宝有着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父母如果首先觉得孩子难带是天生的,很容易在心里上转变成为“低质服务型”的父母。
二、给孩子提供“低质服务”的危害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就总结了8句“低服务型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都透露出“为孩子做事,没那么心甘情愿”。
1.“我忙着”
“我很忙”,永远是大多数父母放弃家庭教育的最佳借口。
当孩子来找父母的时候,通常是他们想向父母倾诉委屈、告诉好消息、太闷、有疑问等,如果每次父母都用忙来应付孩子,被拒绝的次数一多,孩子最终不会再找父母来询问任何问题。
2.“我很累”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希望你出现在我面前”,“低服务型的父母”会呈现出一副被“累坏了” 的样子。他们看见孩子只想躲着走,害怕付出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孩子。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传递过来的冷漠和嫌弃。久了自然跟父母疏远。
3.“我做不到”
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比如母乳喂养,成功的妈妈都会能够忍受下来母乳喂养过程的种种痛苦,并且能够痛并快乐着。但是“低服务型”的妈妈真心做不到,一想到乳房变形,乳腺炎和乳头皲裂,就轻易的放弃母乳喂养。
4.“我不会”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低服务型的父母”绝对不会把孩子不停问问题的当做一种享受,他们只觉得被孩子烦坏了,用“我不会”直接拒绝,或者胡乱编造给孩子一个不满意的回答,孩子遇到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一顿臭骂。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真诚和鼓励,孩子好奇心消失殆尽,最后干脆选择不开口说话。
5.“我没办法”
“低服务型父母”为了逃避责任和困难最爱用这句话。记得有位小区的妈妈无比羡慕的孩子跟我的亲近程度,细问才知道,这位妈妈为了晚上休息不被打扰所以让孩子一直跟着老人睡。直到发现孩子更多的亲近老人,不是滋味的她尝试着晚上也跟孩子一起睡,但是很快就忍受不了晚上照顾孩子的辛苦,放弃了。“低服务型的父母”虽然知道孩子很小的时候跟孩子一起睡对亲子关系和成长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却常常还没做到一半的努力就放弃。
6.“我就是这个脾气”
网络上有个叫“垃圾人” 的短片,一位乘客打出租车,司机没开多久就遇到了一位路怒症,出租车仅仅是靠近了他的车尾一点还没有撞上,对方就跳下来使劲的谩骂。司机看着对方则是一脸的淡定,后排的乘客反而忍不住了。司机说:“你知道吗?他们这一类人就是所谓的垃圾人,他们带着垃圾情绪到处走,遇到不开心的就将自己的垃圾扔给别人。如果我回应了,相当于接住了他扔过来的垃圾。”看完这个视频,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变成糟糕的垃圾人的样子,不禁陷入了深刻的反省中。
很多人在做父母之前多少都会有点小脾气,但“低服务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压根不想改变自己的脾气,继续任性的将自己的情绪垃圾扔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无处可躲。只能让自己也变成一个脾气糟糕的“垃圾人”。
7.“我为你含辛茹苦””
这句话是不是很常见?
“低服务型的父母”最喜欢强调自己当年对孩子付出多少,目的就是让孩子感恩戴德,而且还很时不时拿出来提醒孩子。对他们而言,只有时刻强调对孩子的付出,才能更好的一直控制着孩子。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越不会爱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因为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自己的损耗。”如果父母怀着这种心态来养育孩子,没有爱的滋养长大的孩子,自然不懂得怎么反过来爱父母。很多无力挣脱的孩子最后变得怨恨父母。
·8.“你欠我的”·
有人认为,中国式父母的悲哀,在于无法逃脱的“情感勒索”。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会不自觉的对孩子进行一些情感勒索,最常见的可怕的心态就是觉得孩子欠自己的。
那什么是情感勒索?20多年前,一位叫做苏珊·福沃德美的国的心理治疗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即“情感勒索”。她在《情感勒索》一书中苏珊·福沃德阐释到,这是因为在冲突双方里,有一方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却因此牺牲另一方的利益。这并不是单纯的沟通不良,而是双方力量的较劲。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相互较劲的力量拉锯,就被成为“情感勒索”。在“情感勒索”中,勒索的一方往往会利用几种情绪来使另一方顺从他们的要求和需求,分别是恐惧、责任感、罪恶感。上一代的亲人,常常会觉得下一代人欠了他们,由此提出种种要求,直到自己的孩子被自己勒索的一干二净才肯罢休。最后孩子的自我被勒索得无影无踪,直到一点心力都不剩。对父母再深的感情,也会被父母要求回报的心态给消磨干净。
我们分析低服务型的父母口头爱说的这8句话,每一句都是以“我”开头,每一句背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孩子。这不禁让人想问,既然那么心不甘情不愿为孩子服务和付出,那还不如爽快的拒绝孩子直接做糟糕的父母。但没有人愿意直接这样标榜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潜意识里不想做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但意识上又觉得应该做,不允许自己意识到背后的抗拒。所以才会在服务孩子这件事拖拖拉拉,提供低质服务,最终损害的是宝贵的亲子关系。
如何改变?
1.不给孩子贴上“高需求”的标签
一开始西尔斯夫妇不希望用“难带”、“爱哭闹”这样的负面标签去贴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会暗示给他们和宝宝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失败,所以他们用了“高需求宝宝”来描述这种孩子的特质,这意味着孩子的表现和大人的育儿方式都没有错。虽然西尔斯夫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依然很多人将“高需求”等同于“超难带”,最终形成一种“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当父母毫不犹豫给孩子贴上“高需求”的标签时,孩子怎么看都是超难搞定的家伙。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父母“服务”于未成年孩子的需求的意愿很低,更不会提供高的“服务质量”。尤其是父母难免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对孩子失去耐心时。
2.改变“心不甘情不愿”的心态
当父母改变“心不甘情不愿” 的心态后,自动从“低服务型的父母”转变成“高服务型的父母”。
“高服务型的父母”意味着:
当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时候会心口如一,全心全意的陪着孩子回应孩子。
为孩子付出后觉得疲惫时还是快乐的,高高兴兴的。
孩子对自己有很多问题时,会用“终身成长型”的思维来积极的找资料给出解答,跟孩子讨论。
育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轻易的放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努力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做“垃圾人”。
不会利用自己的辛苦和养育来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广告业有句玩笑话:“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假如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甲方,自己是提供服务的乙方。用奋不顾身的慷慨和勇气来服务孩子,全心全意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并作出最大的努力。最终能够收获“他是我的孩子,我是他的父母”这种成熟,简单、轻松和稳固的良好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