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3732/5910186268e6b45e.png)
昨天谈吃,说了些呼儿嗨哟的往事。放到从前,一天到黑说吃,就是个好吃懒做的角色,会被人瞧不起。
我说过,从前因为缺吃,人才变得好吃。我妈常常教导我们,吃不得该死。问题在于,吃得的前提是不缺吃。在缺吃那几年,我和我哥正吃长饭,胃口一个比一个好,吃饭都喜欢端大碗。我妈看我们的表情,那是喜忧参半。吃得身体才好,才肯长,可喜;就算吃不得,那点定量一个人都不够,堪忧。偷偷去买黑市米,加以瓜菜带,总算熬过了那三年。顺便说说,有回我妈买了一担老菜帮子,老得不能再老,如今菜场当垃圾处理那种,竟引起了邻居的“公愤”:看见了没,看见了没,那家人买菜一买一大挑?哪来的钱,咹?
缺吃,饭量小或者舍不得吃便成了美德。好(读四声)吃后面便紧跟着懒做。小时候的印象中,好吃懒做与二流子基本上是同义词。
陈晓卿——拍《舌尖上的中国》那位——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很馋的人,“永远有一个空空的胃,像饥饿的灶坑盼望柴火一样,焦急等待填进去的食物”。
他还说,6岁那年,母亲曾叮嘱他,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更不要跟陌生人走。说完这些语重心长的嘱咐之后,母亲还给他举例说明,说当时县城里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是因为贪嘴才被拐卖了的。结果,陈晓卿的第一反应是,还有这好事儿。于是他开始期盼一个陌生人拿着好吃的东西来拐卖他。谁知左等右等,一直没等来好吃的。
类似的话没听我妈说过,否则我也会跟陈先生一样日盼夜想。我只是羡慕同学冀川,他是老大,兄妹四个一个比一个饭量小,家里隔三差五就要吃一顿干饭。昨天我说到在赵婆婆家吃胡萝卜干饭,赵婆婆就是他外婆。我特别希望赵婆婆是我的亲外婆。
陈晓卿的领路人沈公说,喜欢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要是与人类本能相关的事情,都不应该是羞耻的。
沈公的话我十分赞成。人活着总是要吃的,吃好一点,吃精致一点,食物看上去顺眼一点,闻起来香一点,何乐而不为。
我喜欢吃酒。吃酒是为了延长一顿饭的时间。一天才吃三顿饭,况且我吃得快,一不留神就吃饱了,根本谈不上享受生活。中午喝一点小酒,千万别像在外应酬那样大口干杯,最多二两,小口小口抿,抿到全家人都放碗了才添饭。晚上减量,来上一两,弄得心欠欠的。什么叫缺憾美,这就是了。
从小到大,饭量都不错。如今饭量不行了,但食欲依旧,吃啥都香,香得很,可惜消化不行了。四川人的说法叫“眼大肚皮小”,又叫“吃得受不得”。游泳,快走,不受;加大运动量,仍不受。不受,便不敢多吃。晚上出门散步,见了街边上撸串的、吃麻辣烫的、大口喝啤酒的,便眼红,便羡慕,便生气,说他们好吃懒做。末了长叹一声:还是年轻好哇!
回家后忍不住再叹:好吃懒做,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