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鲁迅,叽叽喳喳,不知所云;
今日再读鲁迅,痛哭流涕,不知所措。
1
鲁迅知识点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漂亮的板书:“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
那时候除了李白,杜甫,鲁迅就最让人“讨厌”的,因为每年我们都要学习他的文章,每年都有那么多的考点要背诵和考试,《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无趣也是最无奈的,我们的老师就像寿镜吾老先生那般,虽博学但刻板,我们的课堂仍不比私塾,只不过把“之乎者也”换成“爱国情怀”罢了。
那时我不懂新文化运动,不识白话文领导者,更不能深刻体会《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社会,我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了憨厚迷信的长妈妈,社会缩影的孔乙己,悲哀无助的祥林嫂,闰土,阿Q,他们的形象并不立体,附着于纸面上,合上书本,我便再也不识。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这是何等的勇气。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医生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仍然是高于文学,因为他们仍然麻木地以为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身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不自知,日渐凋零,棱角模糊,趋于平滑。一眼望去,周围都是一样的人,相视一笑,相向走远。
2
鲁迅先生今日重读《朝花夕拾》,我才觉得有些愧疚,那些编入课本中的经典文章,曾被当时的我如此随意的摒弃,如今课本尘封搁浅,布满灰尘,想想觉得可笑,可是那些年不止我一人这样做,憎恨上学和不爱考试的人都这样做过,仇视教育的学者和“知识渊博”的人也这样做,他们不希望我们读懂鲁迅,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确实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人现在仍然如此。
鲁迅爱着长妈妈,而阿长也爱着她的“迅哥”,阿长是拥有神力的,她能找到旁人找不到的《山海经》,更会讲可怕的“美女蛇”的故事,即便在长妈妈辞了人世三十年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回顾这段童年往事,他对长妈妈的爱依旧是如此深沉的,把这些厚重的思念都寄托在如此“单薄”的几页纸中,从前我们不花心思倒也不想读懂,如今却无论如何也读不懂。
我们整天忙碌地像个傻子,却不知身边人的老去,这是悲伤的;我们知身边人却阻止不了他们继续老去,这是悲哀的。
3
长妈妈和“迅哥”在鲁迅先生出版的众多文章中,评判和警醒的作品始终难以超越,但童年的情感无疑是最纯粹的,他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长妈妈,如今都被当做经典,书写进文学的卷宗中,都是被人反复精读而不衰的,这或许就是鲁迅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是鲁迅对自己做着不爱之事的嘲讽,无聊的时候,可以回忆童年往事,而心中芜杂难以平静的时候,可怜的连回忆都没有。
朝露溘至,得失在人。每个人都留有回忆,记忆中的菜园,葱郁饱满;记忆中的小路,曲折悲凉;记忆中的玩伴,天真活波;记忆中的姑娘,美丽别样。
直到有一天,我再次品尝到园中的那些蔬菜,发现味道不再如以前美味了,可能只有记忆中的味道依旧如此,回忆用这种方式一直将我哄骗,了却了我的一生。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第19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