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上医治未病”,此话出自《黄帝内经》,原文是这样说的: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未病的意思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时下正是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个极好体现,阳虚体质者可在这段时间里通过艾灸、贴三伏贴、口服中药等中医方法来祛除湿寒邪气,生发体内的阳气,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朋友推荐了一位很好的中医,抓了半个月的中药,打算吃完再去复诊。
现在的中药可以水煎,也可以制成颗粒回家开水冲服,非常方便。
中药颗粒也是医生开方后药剂师现配,分装在一个个小格子里,六个小格子组成一个圆桶形状,很像小时候玩儿过的一种纸叠玩具:东南西北裂大嘴。
每个小格子都是独立密封,非常便于携带保存。
过去都是在药店才能买到颗粒或者丸剂的中成药,方子是固定的。现在可以按中医望闻问切后开出的药方配冲剂,不但方便,对治疗也更具有针对性。医生还可以根据病人用药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一人一方,一病一方的个性化特色。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使中医和中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想起小时候吃中药,因为经常扁桃体发炎,中医说“火走一经”,中药调理调理就会好。
记得母亲用一口黑色的砂锅熬药,每一副熬三次,倒在一个大碗里,混合后分早晚两次喝。
那时候不懂事,每次吃药的时候都看着大半碗深褐色中药汤发愁,嫌苦,嫌多,嫌气味难闻,甚至哭鼻子不肯吃。
母亲极有耐心,说“药灌满肠”才有效,说“良药苦口”,说吃完这几副药以后嗓子就不疼了……
记得每次吃药,母亲都是一只手里端着药,一只手里拿着一只不锈钢勺子,勺子里是白糖。
这边刚把药喝进嘴里,母亲已经把白糖勺子放到了我的嘴边。
后来嗓子疼的毛病也没有去根儿,着急上火还是会喉咙痛,感觉消炎药对付扁桃体发炎更简单直接。
现在喝中药依然是憋住一口气,几口喝下去,不敢用鼻子呼吸。
喝完赶紧漱口,然后再吃几颗芝麻丸压一压,这时候才敢用鼻子喘气,行为跟小时候毫无二致。
最近每天喝中药的时候,都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哄我喝中药的情形,过去没有体会,现在真的感觉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