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浅谈

作者: 诗谋水云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1-10 12:20 被阅读0次

            临近春节,写对联的习俗又被提上了日程。对联聊聊数字或者数十字,既展示了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所在,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但是随着现代新文化的推崇与盛行,许多古文化知识已被我们渐渐疏远和淡忘,真正掌握之人少之甚少。对联作为我们传承至今的一种古文化形式,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精华聚晶的魁宝之一,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再放光彩。那么,什么是对联,一幅真正的对联又有哪些文体方面的要求呢?下面就我个人多年学习经验,对对联的一些基础知识浅析一二,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对联兴于宋代,汲于唐格律诗(近体诗),由更古时期节日辟邪的桃符演化而来,加以文人墨客的撰写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对即一对、一双,可分两联,为之一幅。联,亦作“帘”,即一句为一联。一幅完整的对联分为上、下两联,且依古人习惯,上联在左,也称“左联”,下联在右,也称“右联”。对联既汲取于近体诗,具备近体诗的一些格律规则(即格、律、韵等),但又有所不同,或者说比近体诗更死,所具规则更为狭窄。

    一、对联的格

            格即格式。对联一般采用奇数对,即五字对、七字对、九字对等(格律诗可作四言、六言、八言),十一字对以上称为“长联”。在长联中,可作分句对,即在一联中可分两句,或三句,或更长对,分句更多。

    二、对联的律

            对联汲于唐格律诗,既具备格律诗的格律规则,但又比格律诗规则狭窄。对联只取于格律诗的对仗句,且上联以“仄”落韵,下联以“平”落韵(落韵、亦称“韵脚”,即每联最后一字的平仄)。对联有其固定的格律模式,以五字对为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或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且只有此二种句法,别无他式(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七字对,九字对或更长对,只在五字对前相间相反叠字,如七字对: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之一),如此类推。且在长联中,奇数位的字可适当放宽,可平可仄。特别注意:在分句对中,同联各句需相间落韵,即上联为“……平,……仄。”下联为“……仄,……平”。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分不清一幅对联的上下联时,看其每联的落韵字即可。

    三、对联的韵

            对联的韵在文学意义上多用于平水韵(百度可查)。但今人对平水韵了解者甚少,或可用中华新韵(百度可查)。中华新韵除个别字外,大多取于中华词典中,一、二声为平音,三、四声为仄音。

    四、对联的对仗

    (1)、对联的对仗只取于流水对,不得出现救坳、错综(格律诗用法,此处不细讲)等。即上下联相对字、词必须字性,词性相对,要求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助词对助词……特别注意:名词的修饰词可不计词性。

    (2)、格律诗的对仗可分为:因果对仗、转折对仗、承接对仗、并列对仗等,而对联对仗只取于并列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为并列对仗;“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此为因果对仗;“长街归稚子,小手递糖丸”此为承接对仗。

    五、对联的其他基础知识

    (1)、三仄尾

    对联的上联中,最后三字不可皆为仄音。

    (2)、三平调

    对联的下联中,最后三字不可皆为平音。

    (3)、孤平

    孤平为近代格律添增用法,唐宋不讲。当然,对联也适用。即在对联每一联中,除韵脚外不得只出现一个平音,或整联中无平音连用。如“野火烧不尽”,烧字孤用,即为孤平句。“一点浅鸿向天去”,无平音连用,也为孤平,不可取。

    (4)、重字

    在一幅对联中,如无特殊意义,或叠字式,不可重复出现同一个字。

    (5)、合掌

    对联的上下联不得只叙述同一事物,或者只叙述某一事物的同一个方面,意义相同视为合掌。如“东迎紫气西来福,北进祥和南接财”,这是我们常见的一幅对联,但也是一幅合掌对,非工对。

    (经验之谈,非摘录,读者自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联浅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mp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