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的体裁是小说,可是在统编教材中被编排在第一单元与其它诗词一起,要品味“青春价值”的人文主题。
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篇小说讲出“诗”的味道?按照过往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来设计教学方案,当然是轻车熟路,很轻松,可是,这样的讲法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吗?显然不是。
那么,如果从“诗”的角度来分析这篇小说,又该如何处理?今天刚好是大课,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我决定尝试主要让学生来品悟、教师引导的方法来完成这篇小说的教学。
小说的背景是战争年代,除了结尾小通讯员牺牲了这一场景让人心情沉重,此外,这篇小说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这是我导入的问题,同学们大多都能说出清新、轻快、美好等比较接近的词语来表达他们读了小说的总体感觉。
如果把这篇小说看作一首长诗,那么有哪些“意象”让你印象深刻的?大家纷纷说出:中秋、百合花被、两个干硬的馒头、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通讯员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菊花,再让他们把以上这些“意象”的相应描写找出来,并体会其含义和作用。
经过这样的互动,文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基本都找出来了,而这些描写所表现的风景美、人情美、人性美也就水到渠成地领会到了。
同样的课文,两个班级呈现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对上课老师极有挑战性。
今天两个班各有一个亮点:其中一个班有位女生指出,文中对家乡中秋夜的描写,除了表现风俗美,还有以中秋的团圆温馨来反衬通讯员牺牲的悲伤,从而更突出他舍己救人的伟大。另一个班有位男生在回答我提问的“为什么不以百合花被为题”时,说如果用“百合花被”为题,就窄化了百合花的象征义。
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