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诺贝尔奖又在发发发了,因为今年不会有文学奖了,那么我们聊聊去年的吧。
去年的文学奖获得者,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后来读他的书,书上有他和太太的合影,是1989年获得布克奖的时候。两个人都很年轻,都穿着晚礼服。太太是英国人,偏过头吻他,笑得非常美丽。
很特别的是,妻子的晚礼服,也是男装。
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一次Cosplay式祝贺?
别致又浪漫。
2,
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并不多,厉害的是,从第一部开始,每写一部就得大奖。
目前为止,我看了他的《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还有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小夜曲》,以及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告别有情天》、《别让我走》。
他的诺贝尔颁奖词是:
“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这种深渊,在石黑一雄的笔下,是由“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来构成的。
除了《浮世画家》一言难尽,他的作品,我看过的都很喜欢。感觉他的文字风格,和“远山淡影”这个书名,非常契合。
他总是叙述委婉,语气平和,没有过多激烈的情绪。但读者不能被这种和风细雨骗了,他的文字是极其有“谋略”和“故事”的,用专业术语说,叫做“不可靠叙述者”。实际上,这种看起来自然平和的讲述语调,藏着许多暗示、秘密和空白。
他从不跳出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解释,他只是淡定地写着,写人物如何回忆,如何讲述,看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回忆是不是真的?读者需要自己判断。
3,
先说说他的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吧。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生活在英国的日本女人悦子。悦子老了,有两个女儿,第二个女儿出生在英国。整部书,都是悦子的回忆。回忆自己曾经在日本的生活,回忆一位朋友,朋友的女儿,和一只猫。
具体时间,是战后的日本长崎……
《远山淡影》的感情和笔法,很朴素。最后的真相,让人恍然大悟,心生惆怅。
而同样背景的《浮世画家》,我看了,感情远远比《远山淡影》来得复杂。
它通过一个画家嫁女儿的故事,直接写了战时日本社会观念的撕裂,以及战后普通人的思想行止。
军国主义狂热过去了,失败了,人们急着谴责和远离。但作者笔下的人物,是微妙、曲折和“心机重重”的,真的存在彻底的反思吗?——有,比如那个愧疚自杀的音乐家。但在石黑一雄的叙述中,人们是“庸常”的,主角的“反省”是有限的,前者是浮泛泡沫般滑向表面的遗忘,而后者,读起来让人不安。
这部作品之后,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巅峰之作,《长日将尽》。
4,
《长日将尽》是“不可靠叙述”的极致。
故事由一位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先生讲述。
他在达林顿府邸工作了30年,府邸经历了一战及二战之前的鼎盛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职业生涯,达到了“尊严”这一最高标准,也坚信府邸主人达林顿勋爵的工作价值和个人品格。
但事实上呢?读者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双重展开,通过史蒂文斯的闪烁其词,清楚看到达林顿勋爵的亲德立场,他如何被利用,以及史蒂文斯自己,如何错过肯顿小姐……
《长日将尽》严丝合缝地,把政治、爱情、个人性格悲剧等因素,写在一场短促的旅行回忆里。
这本书,获得1989年“布克奖”,从此奠定了石黑一雄国际小说大家的地位。
小说曾被拍成电影,《告别有情天》,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主演。
电影是视觉化呈现,需要画面感,需要意象和隐喻。
所以电影最后一幕,巧妙安排了一只鸽子,它不小心跌落进达林顿府邸,循着头顶玻璃的光亮,跌跌撞撞,飞不出去。
已是老年的史蒂文斯赶来,把鸽子放走,然后关上窗户。
镜头里,白色的窗框和室内阴影里的史蒂文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然后镜头拉远。每个观众在此刻都明白了,达林顿府邸,就像是史蒂文斯的一个囚笼。
为了所谓的“理想、尊严、抱负”,史蒂文斯虚掷了自己的一生,也辜负了肯顿小姐的一片真情。半生之后,老去的两人在雨中告别的一幕,让人感伤。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平淡又漫长。
石黑一雄曾说,《长日将尽》的写作出发点,就是:“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5,
石黑一雄笔下的人物,都在回忆中为自己设置层层雾障,而唯有鼓起勇气,穿越这些迷雾,才能看见站在河岸对面的真实的自己。
唯有看见,才能拥抱他,才能和解,才能拍拍对方的肩膀,笑一下,再继续走下去,生活下去。
石黑一雄出生在日本,5岁随父母定居英国,所以他的小说风格,很奇妙的,兼具了一种樱花的柔光,和老式英国的克制。
这样很好,因为我们内心的深渊,的确需要轻一点、再轻一点的温柔和谅解……
the end
微信公众号:浅水芳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