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联网科技互联网
是也腾讯,非也腾讯。

是也腾讯,非也腾讯。

作者: Jerrtyleung | 来源:发表于2017-02-15 15:28 被阅读47次

一口气看完了《腾讯传》,比想象中要有趣一些,作者在写腾讯,也在写中国互联网。

我觉得《腾讯传》还是非常贴切一本传记的内容的——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作者吴晓波,文笔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客观冷静,就算是小白也能轻易读懂,内容偏“正史”。就是后部分写得过于仓促,大多直接引用外部观点,到了微信那部分内容直接上采访对话和微信更新日志了。全书基本可以看到腾讯发展的产品主线,但对于一些失败的案例,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基本没提。

从这本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作为用户曾经那样接近完整地参与过互联网发展及腾讯产品的历史,还从这本书中,看到一家公司是如何从零做到互联网市值第一、用户数第一、盈利最强的大企业,它的发展与战略,它的成因与起伏。

我们都可能会问,为什么做到现在这个成绩的是腾讯,为什么他在之后会收到各种“指控”与“非议”,为什么中美互联网差异这么大。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偏向,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它是实力,有人说必然。

「世界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谈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俄罗斯思想家巴赫金说道。

腾讯的零到一百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伴随着腾讯成长的。

回想小学跑到网吧就只是为了登陆QQ好升级升到月亮太阳,电视上一天到晚播放电信的广告:拨打XXX获得QQ靓号,订阅彩铃XXX......花一整天的时间给QQ秀里面那个小人儿打扮,儿时的社交萌芽是你来我QQ空间踩一踩,我来你空间踩一踩,对QQ宠物沉迷不已,甚至逃课都只是为了给QQ宠物过生日,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已经如此朋克。当然初中就成熟得多了,Q宠都快病死了也不管了,开始玩QQ音速这样的游戏,感觉自己是全网吧最炫酷的人。后来又开始偷菜......后来我们用上了微信。

突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一直在互联网的河流中游泳,玩得很开心,但是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河流有多大,流向何处,有哪些生物,它们会存活多久。只有当某一阶段的河域干涸了,痕迹与脉络才历历可见。

书中把腾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创业(1998-2004)

1998年是关键的一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照搬国外互联网产品模式,出山寨版,同一阶段人才辈出,日后这些年轻人都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顶梁柱大企业家。

这个时期,腾讯完成了产品模型仿制、应用创新、盈利模式探索的全过程,OICQ源于模仿ICQ,一个无心插柳的产品,甚至几度无法存活,马化腾想卖都没人要。

「在创业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马化腾

回看这个阶段,腾讯也像现在各种初创互联网公司一样,探索各种模式。OICQ能发展起来站稳脚跟,是因为做对了三件事:用户信息留存、本土化、谋求资本市场支持。回头看我们会这样总结,这是一种上帝视角。但在当时,腾讯的每个改动与决策,都是被市场与用户逼出来的,“拿来主义”在中国根本不适配,得本土化,发现问题,一个一个解决。

腾讯曾经很长时间面对“只有上亿用户,却找不到资金”的困境,没有资本愿意为腾讯的未来买单。放在今天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环境中,简直匪夷所思,恨不得在它上市的时候多买点股票都好啊。但腾讯几乎就死了。但它又活过来了。有时候你必须承认,运气,也是一种实力。

「在所有商业故事中,运气是最神秘的一部分,几乎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2、出击(2005-2009)

早期的腾讯70%收入来自中国移动,“寄人篱下”总免不了遭受打击,被通知“清理整顿”后,腾讯进入了3年的战略调整期,它规范了运营,重组业务部门,去掉草根创业的气息,摇身一变,势不可挡一一攻破了各个领域封地,凭借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垄断性地,一时所向披靡。

这个时期,也属于“圈地运动”,BAT格局初现,腾讯则是最大赢家。它拥有了4个亿级入口(QQ空间、QQ游戏、腾讯网,还进攻电子商务和搜索领域。)是怎么做到的?腾讯的经典运营模式是:「锁定一个“真实的述求点”——在用户体验上力争做到极致——从庞大的用户基数抓取消费群——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后推出进阶或有偿商业服务——持续优化、尽力延长产品什么周期——寻找新的诉求点。」

「连腾讯也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这家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马化腾在2010年前从未跟任何一家杂志媒体的总编辑吃过饭,从不接受采访。」

在这个阶段,腾讯的这个「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有用户我大晒」的战略方式把腾讯推到了另一个高度,但也结怨无数。(想想也是,你不能因为你有钱有人,就什么都要做啊,互联网你家开的吗?你这样垄断我们还怎么做生意哦!换我也生气。)

作者认为腾讯在2010年后遭遇空前的质疑与攻击,是定义模糊的必然结果。

3、巨头(2010-2016)

当年的360大战QQ,可谓互联网撕逼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此役过后,腾讯一改投资战略,用资本实现结盟式开放。说人话,那就是“爷看到好的公司和项目,就砸点钱参股投资,不自己干了,不挤兑你们了,爷有钱,高兴,快夸爷”。一举入股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还跟马爸爸正面交锋,兴起了一场并购竞赛,你们有钱人真会玩儿。

到2011年,PC时代终结,互联网的注意力被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战场,张小龙团队上场。

关于微信的内容,我们也不陌生。但书中关于微信产生的故事仍然描述过少。作者向张小龙提问过一个大众都存在的疑问。

「吴晓波:有人说微信所有的功能,没有一个是自主开发出来的,所以它的成功是“积木式”的,即建立在其他公司的功能研发基础上的,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张小龙:微信与当年QQ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也可以收拾一种“腾讯基因”吧。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QQ成功了,ICQ却死掉了,微信走红了,KIKI却至今默默无闻。对于一个应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价值是用户体验......在某一场景的用户体验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其他。

腾讯的是与非

腾讯早期发生的那么多事情,遇到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产生1000种可能性,从而把腾讯搞死。

但有两个部分还是很值得思考与理解的,一是创始人的影响;二是产品与战略。

我们看现在大多数企业行事风格,都带有创始人的性格色彩。好比马云教师出身,阿里巴巴就有布道者的风格。作者这样描绘马化腾:「这位看上去文静柔弱的南方书生,其实有一种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绝伦禀赋,它来自于潮汕人的传统天性。」

书中写腾讯成长到现在的“外因”和只写到决策和思考的过程与背景“内因”,而对于腾讯本身的文化向心力忽视不计,它就来自创始人。试想我们倒带重新模仿一次它们的做法就能再造一个企鹅帝国出来吗?

事实上腾讯的文化,在过去十多年来,愿景、使命、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都没变过,价值观与时俱进微调了一下,从“尽责”升级到“进取”。可以说是一个指导思想用了十几年,企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见创始人的影响远不止公司的决策。

腾讯的产品最受人非议的是“抄袭”,但腾讯从未成功被控告抄袭。

「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大部分人看到了“抄袭”,腾讯看到了在当时最稳健、成本最低的方式进军市场。然后用自己的运营方式(上面提到),一步一步扩大战略版图。书中也多次描述马化腾对于产品用户体验的重视,这也使它拥有了许多“首创”,比如重新定义广告、朋友圈、公众号等等......

「 其实几乎每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美国的克隆版,都可以找到原型,但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在日后找到完全不同于原版的生存和盈利模式。」

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基于本国用户行为心理和进行产品迭代,找到了自己的运营方法。

罗胖说,阿里是自上而下的,腾讯是自下而上的。腾讯的脚步是跟着市场与用户一步一步摸索前进的。所以它带来的指导意义,绝对不是表面上我们看腾讯做了XX,XX就是对的,瞧腾讯在朝什么在走。

「纵观腾讯的成长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的转型及迭代驱动力,并非来自既定的战略,而是产品的持续创新。而创新亦非来自实验室,而是市场不断变换的需求。」

书中最后一章,KK到访腾讯对话马化腾,马问K:在您看来,是将会成为腾讯未来的敌人?

「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一份既定的名单。」

相关文章

  • 是也腾讯,非也腾讯。

    一口气看完了《腾讯传》,比想象中要有趣一些,作者在写腾讯,也在写中国互联网。 我觉得《腾讯传》还是非常贴切一本传记...

  • 腾讯为什么是腾讯?

    这是我的”十年沉浮收获的职场人生课第六篇“。 最近《腾讯传》大火,作为一名老企鹅,我想就书中的一些描述,和我的一些...

  • 【干货】BT之战,百度腾讯的场景较量!

    “BT场景较量:叠加式VS矩阵式 腾讯Tecent 腾讯CEO马化腾曾说:“是微信在悬崖边上拯救了腾讯。”由此也可...

  • BAT出品的这10款工具,每个都很厉害的不得了

    腾讯出品 1:腾讯设计导航 http://idesign.qq.com 腾讯设计导航是腾讯出品的一个良心工具,是腾...

  • 深入浅出聊腾讯新闻系信息流资源

    腾讯新闻资源介绍: PC端; 腾讯网 腾讯首页 腾讯网迷你弹窗页 手机腾讯网 APP端: 腾讯视频腾讯新闻 天天快...

  • 前端面经(专题四)——腾讯

    腾讯OMG——前端实习 腾讯 OMG: 面向用户的就两个产品,腾讯视频和腾讯网。腾讯视频移动端是纯原生开发,不用 ...

  • 是也、非也

    夜似墨色数点星 篱笆树下茶一壶 杯中倒至七分满 与月共享茗韵香 纵然芳华昼复逝 叹尽红尘千万情 凡夫又有几人晓 似...

  • 是也非也

    人人都说花开两面,我说是也非也。

  • 是也,非也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公元二零一七年的某一天,夏夜,炎热。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在睡梦中突然惊醒,他突然意识...

  • 是也,非也

    事也,是人在为,由人组成,皆人为之,凡是以事困之,皆可寻其人只因,探人之本,究人之心,则是可解,人可解,人解事宜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也腾讯,非也腾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yq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