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总是对故乡有些离奇地失望,今天似乎在车上找到了原因。
我从另一个镇进入我们那个小山村时,我突然发现路两旁的景色变了。作为本镇的第一个村子,她实在有些不好夸奖,路边搭起了一些小亭子,原本是美化,实际上和周围的环境完全不搭调。
亭子的周围是啥,是形状极其不规则的桑园。本地现在主要的收入就是栽桑养蚕,原本大家的祖上就有好多人养蚕,现在规模更大了,已经到了家家户户养蚕的境界。然而,人心不足啊。以前非常规则的桑树地,被有心人往路基上扩展,一个人这样做,另一人也不甘落后,于是山路越来越窄,桑树地也越来越奇形怪状。
然而现实又是多么地人算不如天算,地多了人如何照管得过来,所以那些左突右击的土地,现在春草与桑树春芽齐发,更有甚者,上一年修剪下来的的桑树枝条还堆在地里没有拿走。就算大家都用电了,没人家使用柴火做饭,但那一地狼藉的模样,很让人怀疑主人家的办事能力。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个季节去摘桑椹,那时候一帮小学生边吃边吵闹,满口紫色的汁液顺着嘴角流下来(可能比较夸张,但无意中大家都做到了)晚上总算闹够了回家,发现红领巾上沾满了桑椹汁,回忆起自己的狼狈,忽然喜欢起了爱干净的自己。大概那一瞬间,人就长大了许多。
后来,桑椹成了恐惧的记忆。因为我们在桑椹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七星瓢虫,老鼠,以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小虫。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曾经太对不起自己的健康了,为何不洗一洗就把那小果实扔进嘴里?我能健康成长难道不是靠着天意。
当然,没有亲自种过桑树的读者可能难以理解这种恍然大悟。桑树上的动物实在太多了,谁也保不齐桑椹上爬过什么,这是个致命的漏洞。希望爱吃桑椹的大家一定要仔细清洗,小心一些总没有错的。
说过这些不太规整、收拾得潦草的桑树地,该说说路边的环境了。垃圾顺着排水沟零零散散地酣睡着,沿着柏油路的篱笆也有一些被破坏了。每当春风吹起,灰尘就扑面而过,这种不太近人心的感觉分分钟让人想跑远一点。
也许一个地方的发展注定要经过这种让人心焦的阶段,希望吧,希望是在大踏步向前发展。这个小山村还环绕着乡政府,弄成这个样子,可能文字表达的破败不足现实的十分之一。但和邻镇的差距太过于明显了,能不让人心里难受吗?
回家三个月,总不知不觉发现故乡的不足。可我的内心多么地渴望这里变好,渴望这里不要被时代抛弃。可是年轻的思维真的正确吗?我想这些话就交给时间来做评委吧,即使我错了,我也不后悔,因为现实的感觉类似于“恨铁不成钢”,我太心急了。
希望故乡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