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富裕,不仅没有带给我们更多的自由时间,反而把我们的子女也绑架了进来。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孩子上学开始变得和我们上班一样累,补课开始变成家常便饭,本科毕业的父母开始被中小学生的作业难倒!我们工作中的竞争压力开始渗透到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每个角落,开始渗透到每个补课教室。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使教育变成了独木桥;
一句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让全家勒紧裤腰带,也要上最好的补习班;
一句别人家的孩子都去补课,让每个家长和孩子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群体的思维方式绑架了每个个体。
思维方式由什么决定?传统教育与传统思维方式。
如果不走出传统教育和传统思维方式,我们的技术越发达,我们的教育会越艰难,我们自己和孩子的生命越会被浪费在仿佛有用的知识学习上,我们越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的人才,结果越会越我们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智能教育,并不是追求硬件技术有多牛,也不是追求教学内容有多高大尚,而是通过全新的算法,逐渐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使我们走出相互绑架,相互消耗与浪费彼此的时间。让每个人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自发、自觉的学习,去自发、自觉的探索未知。
第一篇:未来不在独木桥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本身是悖论。只比应试内容,注定每个班上的第一名都是唯一的。第一名唯一,注定是一座独木桥。在现在的跑道之上,无论家长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都无法改变第一名具有唯一性的客观事实,都无法拆除这座独木桥。
既然无论家长花费多少资金都无法拆除这座独木桥,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道路通往彼岸呢?答案肯定是有,但它不再竞争思维之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获得经济自由和时间自由。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考第一,但我们是否能够给每个孩子一份理想的工作?站在个体角度,我们依然无能为力。但站在群体角度,这实际并不难,因为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
4亿家长,每个家长在智能教育平台之上,登记认购2500元教育消费,会汇聚1万亿教育订单。1万亿的教育订单会吸引所有教师的关注,大部分的教师会入驻智能教育平台,直播其课堂授课内容。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学习者可以自由的进入任何一所名校的课堂,聆听任何一个名师的课程;可以自由的跨越学科和专业。这些内容按照收视率付费,优秀教师很容易获得数百万的额外收入,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会很自然的共享给每个学习者。只要学习者喜欢,每个人都可以完成本科教育。这会拆除大学与精英教育的独木桥,使本科教育获得普及。
接踵而至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未来的就业问题?
把1万亿支出分为2部分。50%指向教师,依然可以调动教师主动贡献内容;另外,50%变为平台利润。平台用5000亿利润,通过竞标方式在全国各地建设100家科技公司,这100家科技公司优先招募智能教育平台的学习者。简言之,智能化的趋势:软件和智能机器在各个领域替代人工劳动,智能化的本质是无人化。只有家长建成全民控股的智能教育平台,就可以建设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体系,在这个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体系之上,全民再投资控股各个方向,使每个方向都实现智能化,那么,一个崭新的时代会被我们的下一代继承。这个新时代的特征:软件和机器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干活和赚钱,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将不再是工资,而是分红。学习者本科毕业之后,大约需要工作4至10年时间就可以获得经济自由,在经济自由之上自然是时间自由,在时间自由之上才能按照自己喜欢去学习与研究,实现每个个体的人生价值。
因此,智能教育平台本身是理顺人机关系的工具。是我们发现未来的一扇窗。
家长>>>登记控股智能教育>>控股公共网络>>控股智能机器>>留给未来继承。
第二篇:未来不在现在之中
1、基于数据共享的研发与创新
技术、知识和各种数据归根到底都是数据。
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建成,所有垄断的技术和知识都会失去价值。因为任何技术和知识都不是只有某个人、某个企业可以创造的。在这个逻辑的作用下,只要公共网络愿意拿出一定量的提货权来收购原来属于独享的技术和知识,这些技术和知识都会由独享属性变为公开的、透明的数据。每个地级市可以获得一套这样的完整的、动态数据,这可以使每个地区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全球最顶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发。新研发成果会继续以共享的方式存在,供所有研发工作者使用。
数据共享会使每个地区都能成为硅谷,每个地区都能获得高薪的、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带来的结果将是革命性的。人们将不再需要涌向一线城市和中心城市,本地的高薪就业岗位会带动本地的消费,每个地区可以形成一个健康的、低成本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大部分研发工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研发,可以自由的在云端展开跨地区的合作,研发会因为参与自由度的飞跃式提升而获得飞跃式提升。
2、所有创新成果都会给每个人带去收益
全民控股的组织框架会使所有创新和你产生关系,这种关系会让每个人自发、自觉的了解创新、学习创新的原理。这种对创新的理解会转化为尊重,这种尊重会给科研工作者带去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从而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反过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又会更进一步促进创新土壤的培育。一言蔽之,只有通过制度保障科技以人为本,人才会真正尊重科学。
3、矛盾止于不劳而获
什么是劳动?你并不喜欢,但为了工资,不得不去做。智能化可以把所有人不喜欢做的工作甩给软件和机器,剩下的只有人喜欢做的。喜欢做是没有成本的,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未来,随着全民控股软件和智能机器的增加,我们不喜欢做的劳动比例会不断下降,直至降至我们感觉不到传统的压力和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