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争执的根源:每个人都看到了局部观点,他没看到其他部分,也不相信其他部分是对的。
计策:画个圈圈,包容你,也就是用全局眼光,把每个人的想法包容进去,得以实施。
A、不要总跟别人对立,只要能画个圈圈包容进来的,都包容进来;
B、最终做决定的时候,好的决策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往往能让不同意见得到实施。
举例子:小组讨论故事
2014年3月15日,一艘中国游轮从大连开往日本,航行半小时,船体突然开裂,游轮开始下沉,但是很多人趁乱强了救生艇就跑了,导致剩余救生艇不足,你是船员,你手里有一个救生艇,你身边有9个人想上救生艇,但他只能容纳6个人,你只有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就要把上船的人选好。
1)去日本旅游的一家三口,30岁的夫妇,职业不祥,女儿6岁;
2)要去日本表演钢琴的聋哑男孩,16岁;
3)去日本考察的大连副市长,女,48岁;
4)副市长的陪同家属,17岁的儿子,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生;
5)日本公司副总裁,男,37岁;
6)一名日本人口贩子,在中国落网后遣返日本,女性,29岁,孕妇;
7)一名药学家,65岁,所做的科研有望帮助肺癌患者延长5-8年寿命,男;
8)一名船员,32岁,他的老婆怀孕待产。
在这个讨论中,人与人的观点不应该是对立面的,而应该是并列,组成一个大的圈圈,这就是整个事件的全局。题目本身也是个圈圈,所有的信息都有用,不能片面讨论你所认为的重要的信息。比如,
2014年,表明这是现代社会,救援很快就会到达,不可能还得把救生艇划走;
3月份代表着是春天,海水不会太冷,不会像泰坦尼克那样冻死人,会游泳的人生存概率更大;
游轮代表这是观光船,它的速度不快,刚行驶出去30分钟,则意味着距离大连港不算远,救援会很快到达;
最终小组达成了这样的选择:
在真实社会选择以人道主义为原则,选择上艇的是人口贩子、6岁女孩和她妈妈,聋哑男孩,17岁清华男生和药学家。选择17岁清华男生,因为他妈妈是女性,具有公务员的身份,她不能离开,有可能她会随着船而牺牲,为了避免一个家庭同时损失更多人口,所以让这个清华男生优先离开,这也是考虑到了人道主义。
如果选择的前提是经济主义社会,那么就可以按照社会贡献先后排序;
如果前提是哲学型社会,就要按照决定的公平,进行抓阄决定。
如果你意识到了你思维的局限性,在以后讨论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其他注意点:
教育与培训是两个行业,不能混淆。培训机构的老师,拼的就是年轻,主要靠周六日寒暑假挣钱,所以说,培训机构最适合大学生大学期间做。培训机构这一行比较适合自主创业。
内容取自杨萃先的“职场36计,最实用的升职加薪兵法”。杨萃先,长江商学院英语讲师,《非你莫属》Boss团成员。
(PS:Day 79 让期盼你到来的每一天都留下痕迹,离宝贝出生还有3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