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做决定,我把自己放在呼吸的背后,让决定来引领我。
——彼尚
01
我坐在铺着软垫的扶手椅上,翻看前一天的报纸,音响里播放轻盈的古典乐。
凛冽的晨风从半开的窗口扑进来,这是周一的早上,6点15分。
早餐已吃完,是自制的墨西哥牛油果、配生菜番茄三明治,还有一杯红茶煮牛奶,这是我很喜欢的口味,总能唤起我对生活的感动。
心无旁骛地品尝早餐,是对食物和身体的尊重,也是开启我“活在响应模式中”的又一天。
“响应模式”是什么?
吃早餐、运动、上班、写作、睡觉、逛街……理所当然地响应着每一刻发生的事情。
像一个孩子一样,一分一秒的过生活,像碧绿湖水一样清澈的、清宁的感知每刻当下发生的事。
不做判断、不做决定,回归空性,跟随事件的指引,去体验一段又一段生命的旅程,寂静、欢喜、顺流、响应,不再抗争。
28岁,我终于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为此,我用了15年。
02
水木丁说:“我不大喜欢坚强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有一种天然和生活较劲的拧巴气质。”
早熟的孩子大多都爱读书思考,我从小就很会思考。
大人们都说,这个孩子“有主见”。
我确实“有主见”。
我从不愿随波逐流,总在探寻、追问生活的意义。
读书时,我在想,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工作时,我在想,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闲暇时,我在想,我的一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业,有什么使命?
……
每一件事,我都有一个自己的评断——“有意义的”、“意义不大的”、“没有意义的”。
03
我对自己有很多要求,也有很多目标,我有想法,也有行动力。
我定位自己是一个积极奋斗的少年形象。
然而,结果是什么呢?
我回头去看这些年的路:劳累、亚健康、争分夺秒、睡眠不佳,坚毅、冷漠、没时间……活得像一头披着红斗篷的斗牛,与这个世界相爱相杀。又或者像一根烂了根的干枯的南瓜藤,坚韧、执着,却干枯。
我确实达到了一些自己设定的目标,然而,快乐总是短暂,节外生枝却时时伴随。
越想要改变,越和这个世界抗争不休!
在过去的15年,我就在和它们较劲儿,乐此不疲。
04
直到,我接触到另一种生活方式——响应与顺流的人生之后,我才明白在普世倡导的价值观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形态。
《圣经》说,信奉上帝的路,不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
彼尚说:“我从来不做决定,我把自己放在呼吸的背后,让决定来引领我。”
我逐渐发现,我们真的只是在用“头脑”非常有限、非常有限的视角,去判断这个世界的意义。
意义?你如何知道一件事情背后的真正意义?
以我们的头脑,以我们如此有限的、三维的视角,我们如何能够洞悉一件事情的发生,它背后关联的整个蓝图?
例如:
我们也许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出一系列功利的目的和打算。
你可以从小就定下以后要从事的职业、要成为的人,你可以选择做一名舞者,一名游泳运动员,一位艺术家,一位水手,甚至一名将军……可是生活中的偶然性却不是你那狭小的、自以为是的脑袋所能预测的。
也许只是一系列巧合的交错,就可以在我们与目标中拉开一道鸿沟。
电影《返老还童》中,有一个情节:极具舞蹈天赋的黛西在她跳舞跳到最巅峰的时刻突然遭遇了车祸。
电影用倒叙的手法,还原了车祸发生前一段时间的各个场景。
“如果只有那么一件事,没有按原样发生的话,如果那个鞋带没有断掉,或者如果那辆货车提前几分钟开走,如果那个男人的闹钟,提前上了五分钟,如果那个司机没有停下来喝杯咖啡,如果……如果……那么黛西和她的朋友就将穿过马路,而出租车也只会擦肩而过。”
可是,每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人、事、物,一切的时间点,就是那么精确地、精确的发生了,它们汇聚到一起,就改变了舞者黛西的生命轨迹。
这些互相关联的事件,这背后的宏大蓝图,如果不是用电影手法倒回去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还原出来,岂是遭遇意外事故的黛西能够理解的?
宇宙自然的运作,岂是我们以我们非常狭小的视角,所能够洞见和决定的?
05
我们看不到真正的蓝图,却不断怀疑自己当下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意义,用自己狭隘的、自以为是的判断,和所有发生的一切抗争。
有没有可能,我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呢?
不再自以为是地做计划、定目标,寻找意义;不再自以为是得给事情分类,对发生的事情做评断。就只是,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睁开眼睛,看着生活的电影缓缓展开它的故事。
就只是响应事情的发生,承认它、接纳它:
“我们并不知道事情背后的真正意义,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对我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们只是跟随事情的发生,作出响应,我们只是一分一秒的体验生活”。
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放下很多的焦虑、烦躁和背负?
是不是会对生活充满更多的好奇和兴味,宇宙大我究竟会引领我们,走上怎样的一生呢?
是不是会更接近,如庄子般的自在、喜乐、满足与安宁的生命形态?
愿与你一起,活出澄澈如秋水般的生命。
我是持续修行中的羽美人。
无戒训练营016&齐帆齐自媒体课堂
网友评论